时光浸润华夏千余载,若言诗为琼浆,则汉字乃活水之源。昔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之奇象,今有“一字倾心”寰宇传情之举。其形如画,其韵如歌,以博雅之姿凝人文积淀,铸文化认同,启审美之思,浩浩汤汤,绵亘不绝。
费孝通曾喻:“人若散珠,文化为缕。”然细究其质,汉字实为缕中千丝,经纬交织,方成文明长河之索。若无汉字,则言语失其灵动,诗文褪其风骨,历史湮其厚重,文化断其薪火。自结绳记事至仓颉造字,自“天雨粟”以润洪荒,至墨香沁染千秋心田,汉字如舟楫载华夏溯流而上,如纸鸢凭风探九天之渺,一线相牵,承转千年。其于民族魂魄之重,犹血脉之于身躯,古今一脉,不可割裂。
观彼时汉字之用,也曾囿于乡土之基。及至现代,汉字更成开蒙之钥。纵广告如云、书刊如海,世人仍多囿于常用字隅,弃生僻者如敝履。殊不知,“晴飔”可沐清风,“姽婳”能描佳人,庄子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此类字词恰似璞玉藏匣,静待慧眼识其温润。汉字之妙,非止于实用,更在于其以一笔一画,勾勒先民观天之思、察物之智,藏千年文明于方寸之间。
所幸薪火未绝,代有守护。启功先生融瘦金之骨,去浮华之媚,创“启功体”以正书风;搜狗执科技之笔,唤生僻字于尘封;寰宇学子竞逐汉字创意,以新思续旧章。凡此种种,皆为国人对文化根脉之敬畏,对审美本真之追寻。然反观当下,网络俚语如潮涌,“绝绝子”“笑不活了”等词泛滥,言事状物愈趋苍白。私以为,此风若长,恐使汉字沦为表意之壳,失其筋骨;纵使便捷一时,终难承文明之重。犹记《礼记》有言:“礼失而求诸野”,今汉字之困,或可求诸“雅”——既需大众传播返璞归真,亦需教育深耕培根铸魂。
近年来,国家倡“文化自信”为立国之本,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固本清源,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专项以溯文明之根,更以“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激扬少年笔墨情怀。此皆明证:汉字之传承,非独学者之责,实乃全民共赴之业。若人人能以敬畏之心执笔,以创新之思运墨,则汉字之树,必能根深叶茂,于数字时代再绽新枝。
唐人张说曾云:“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汉字者,华夏之源也。一撇一捺,可书天地;一词一句,堪载春秋。愿吾辈执守正创新之笔,既溯其源以固本,亦开新流以传芳,使汉字之辉光,照古耀今,永续不绝!(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 范铁兰)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