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7日电(朱磊)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传播正成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马鞍山作为一座兼具历史厚重与工业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李白文化、诗歌传统与钢铁工业遗产等。
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创意转化并借助数字媒介实现高效传播,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于“创意转化—媒介融合—传播反馈”三位一体的研究主线,提出一套以视觉设计为媒介、数字平台为载体、用户数据为反馈机制的路径体系,旨在构建融合地域表达、平台适配与用户互动的文化数字化传播新模式。
创意转化:构建地域文化的视觉叙事体系
马鞍山的文化资源,兼具文学性与工业性,具有鲜明的视觉传播潜能。
李白文化以其浪漫主义精神和浓厚的诗意意象,为当代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意境来源;诗歌文化则具备较强的文本美学与互动演绎价值;而钢铁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则能唤起受众对城市记忆与身份的认同。
本研究以视觉传播理论和文化符号学为支撑,从“文化符号提取—视觉语言重构—媒介适配转换”三个环节出发,开展文化图像的再设计实验。通过数字插画、动态图形、交互视觉等多样化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与再语境化表达,形成富有感染力、故事性与平台适应性的数字视觉内容,推动马鞍山文化的“可视化转译”。
媒介融合:多平台传播路径的内容适配策略
在传播媒介高度碎片化与用户行为差异化的背景下,文化内容需根据平台特性进行精准适配。本课题将传播平台划分为短视频类(抖音、快手)、社交媒体类(微博、小红书)、展示类(虚拟展馆、数字展厅)、实用服务类(文旅APP、导览程序)等类型,并结合用户画像与内容算法机制,研究文化内容在不同平台的传播策略。
通过构建“平台内容语法—用户接受路径—交互机制结构”的传播适配模型,明确不同平台下文化信息的表现语言与内容节奏。例如,在抖音中侧重于快速信息钩子的构建与视觉冲击力设计;而在数字展厅中则强调沉浸体验与知识深度。此类平台差异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内容分层、语态转译、互动驱动”的传播策略,增强文化输出的效率与受众黏性。
传播反馈:实践驱动的评估机制与转化路径构建
有效的文化传播不仅依赖内容本身的质量,也离不开传播后的反馈数据与优化机制。本课题构建了“设计实施—平台传播—用户反馈—路径优化”的传播闭环体系,借助高校设计平台、文化传播机构与博物馆等实践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实测实验,采集用户点击率、停留时长、互动行为等关键数据,构建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体系。
此外,本课题还将研究文化成果的转化路径,包括文化IP打造、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城市品牌传播等方面,探索从传播内容到产业产品的转化机制。通过与地方文化政策、旅游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接,提升文化传播的现实应用价值和长效影响力,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
马鞍山的文化资源兼具古典精神与现代工业特质,是开展数字化创意设计与传播实验的优质土壤。
本课题通过“创意设计—多元平台传播—实践反馈优化”的系统研究路径,试图探索一条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的新范式。未来,借助高校设计教育的研究力量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实践土壤,可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成果的持续生长与广泛传播,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