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7日电(张俊)在高等教育转型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当下,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过AI赋能、竞赛筑基、产教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AI赋能教学:重构智慧教育新生态
“上午学工业控制理论,下午就能在虚拟实验室实操,AI生成的知识图谱帮我理清了跨学科逻辑。”这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对智能学习模式的直观感受。
依托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斩获的安徽省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学校构建了覆盖全员的AI通识教育体系,引入讯飞星火大模型打造“AI伴学”“虚拟实验室”等场景,已在多门课程中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
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专业体系、个性化学习路径破解资源不均难题,AI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2024年,学校与安徽师范大学、科大讯飞联合成立“AI+高等教育研究院”,在AI+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深度探索。
这种“技术+教育”的融合,不仅让该校学生周志华在“互联网+”大赛中凭借智能农业项目斩获银奖,更推动42所兄弟高校借鉴其产教融合模式,彰显了智慧教育的辐射力。

学科竞赛:以赛育人锻造创新尖兵
“从高职生到‘互联网+’国赛金奖得主,是竞赛让我实现了蜕变。”钱阵的故事是学校“以赛促学”理念的生动注脚。这位专升本学生带领团队研发的工业级3D打印机,实现打印速度提升3倍、零部件100%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项目被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赞为“专升本学生干了博士生的活”。
近五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在学科竞赛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5136项,其中国家级698项,涵盖“互联网+”“挑战杯”“西门子杯”等顶尖赛事。
陈龙飞团队研发的电动汽车制动热能量回收系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中摘得金奖,将制动能量回收率提升至30%,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管远航深耕动漫道具制作十年,从校园社团项目成长为年营业额800万元的企业,其原创设计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突围。93%的学生参与度背后,是学校构建的“校院二级竞赛体系”,将赛事项目融入课程体系,让创新基因渗透培养全流程。

产教融合:构建校政企共生发展圈
“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训时,企业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们调试汽车检测设备,结业就能拿技能证书。”首届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毕业生小李的经历,印证了校政企协同的实效。该学院由学校与芜湖经开区、奇瑞汽车共建,3600平方米的“技能工厂”实现“理论学习—实操训练—企业实训”无缝衔接,首批103名毕业生中33人留芜就业,精准填补当地车企技能人才缺口。
这种“扎根产业办教育”的理念在“芜湖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中进一步延伸。作为安徽首个政校共建双创学院,这里为创业者提供房租全免、政策扶持、导师一对一指导等“全周期护航”。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陈枫在此孵化“电商+乡村产业”项目,通过直播带货将芜湖大米锅巴推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00后青年刘天赐依托学院平台,将茶艺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带动1300余亩茶园升级,让“一片茶叶带富一方”。数据显示,学院首届166名学员中,43人留芜创业,催生16家企业,成为地方经济新动能。

目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已与19个地市签订合作协议,与567家用人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近3000人。近三年,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占比达65%以上,主要服务于各地市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留皖就业的人数占据省份流向的绝对第一。(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