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日电 (李军)近年来,安徽省颍上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以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惠民服务为导向,扎实推进戏曲事业发展,形成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地方戏曲的知名度美誉度。
注重要素保障,筑牢戏曲传承根基。颍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事业发展,将其纳入全县文化发展总体规划,成立颍上县非遗保护中心、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每年拨付专项非遗保护经费,用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活动等,确保戏曲保护工作专职专款开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戏曲传承、创作、表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全社会参与戏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制定《颍上县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等方案,常态组织开展“戏曲文化课堂”“戏曲兴趣班”“戏曲广播体操”等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戏曲文化的种子。认真梳理戏曲资源。建立传统戏曲剧目、曲本、传承人档案库,为研究与传承提供资料。
聚焦人才培养,激活戏曲发展动能。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培养平台。县花鼓灯艺术团与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设花鼓灯专业课程,实现产教融合,壮大专业队伍。目前,已培养140名花鼓灯专业人才。该学校被省教育厅、国资委、发改委联合命名为“全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扩大人才储备。依托花鼓灯传习所、非遗培训基地、县文化馆曲艺社,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师徒传承等方式,加强戏曲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专业人才培养,常态组织琴书、大鼓书等10余种非遗戏曲项目展演。利用县文旅体局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合同的契机,推进曲艺实践基地建设。分批培养11名曲艺人才,56名戏曲工作者。打造戏曲名家。通过融合艺术深耕、舞台实践、文化传播与个人品牌塑造等途径,培植打造了一批戏曲名家。2024年10月,“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北京举办,由县文联、县总工会选送的《我要当劳模》登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舞台表演。
坚持守正创新,焕发戏曲艺术活力。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戏曲艺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复排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朝阳沟》、豫剧折子戏《三哭殿》《刘墉下南京》《打金枝》、京剧折子戏《红灯记》、推剧《双拜堂》等一批经典戏曲剧目,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颍上大鼓书、颍上琴书等剧目整理改编、深度提升,分别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推出精品力作。聚焦时代主题,关注现实生活,创作推出了推剧《乡村新貌》、豫剧《脱贫路上》,曲艺《一心跟党走》《管子故里》《管谷弯的来历》等一批优秀戏曲、曲艺作品,既传承了曲艺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2023年4月,县花鼓灯艺术团参加了第五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安徽专场演出,推送的花鼓灯舞蹈《管子故里闹花灯》荣获“匠心奖”。2024年2月,县花鼓灯艺术团受邀在陕西榆林参加全国秧歌展演。颍上花鼓灯制作的《鼓乡的春天》于2025年5月参加文化部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非遗展演,让颍上戏曲“走出去”,提升地方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注重融合发展,拓展戏曲传播空间。积极探索“戏曲+”模式,推动戏曲与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三年来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达540次场,投入资金约210万元。开展“戏曲进社区”活动。以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为依托,开展戏曲表演、戏曲知识讲座、戏曲兴趣班等活动,拉近戏曲与居民民众的距离,实现了戏曲从“送进来”到“演起来”的转变。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素质拓展课程,戏曲知识讲座、艺术展演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戏曲。举办颍上县首届中小学生“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实践的舞台。迪沟镇汤店小学将“戏曲广播体操”纳入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戏曲的韵味。开展“戏曲进企业”活动。结合年度不同主题,县文联组织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协办“助力乡村经济发展”送戏进企业活动、“金秋房展会”的文艺演出活动、“徽动消费·乐享颍上”的启动仪式,并组织文艺戏剧专场演出。开展“戏曲进景区”活动。依托八里河景区、管仲老街、明清苑等景区景点,组织举办了管子文化旅游节戏曲专场演出活动、“管鲍故里·梨园盛会”戏曲名段展演、“小舞台·大家唱”戏剧专场演出、“春之声·同心曲”文艺晚会、“迎七一·颂党恩”戏剧展演、“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等系列演出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与历史建筑的同时,还能领略戏曲的独特魅力。将花鼓灯、推剧、琴书等民俗表演融入景区游览线路,打造《颍上行》等大型水舞光影情景秀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