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24日电 (宋诚钊)在位于宏村镇塔川村的塔川数智共享平台运营中心,商户韩老板正通过手机查看实时分账数据。“以前各家收各家的钱,对账麻烦,游客也担心被宰。现在镇里牵头搞了这个平台,统一收款、智能分账,透明又方便,这个月流水涨了快两成!”他笑着展示手机屏幕。
在相隔不远的宏村景区,游客们正通过轻巧的无线耳机沉浸式聆听古村故事。这套无线耳机讲解系统自启用以来已累计服务游客超36万人次,既提升了游览品质,又有效化解了长期困扰村民和游客的噪音难题。
从塔川村的数字化赋能到宏村景区的“静音”升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都源于宏村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在全镇范围内深入推行“开门教育”,真心实意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的生动实践。
“‘开门教育’,核心就是打开门、俯下身,让老百姓的声音进得来、说了算。”宏村镇党委负责同志这样阐释他们的理念。为此,554名党员成为5315户村民的“贴心联系人”,走村入户成了家常便饭。村头的“意见箱”、大同村的“宿村夜话”、龙江村的“板凳议事会”,处处都是倾听的窗口。“南湖边上的鹅卵石路有些松动了,老人走着不安全。”“游客多了停车难,能不能想想办法?”……一条条带着“泥土味”的建议被原汁原味地收集上来。
民众点题,镇村解题。很快,500米南湖卵石路铺得平整结实,300多块标识标牌换上了统一雅致的新装,20家店铺门头改造完成,8处“门头小景”悄然呈现。龙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听取民意,在规划阶段就收集了21条实用建议,建设过程由农技专家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建成后将实行“田长+农户”共同管护机制,责任到人,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循环。塔川村通过成立村属平台公司,运营塔川数智共享平台,采用“基础服务+增值收益”模式,吸引10家优质商户入驻,首月交易流水达10.6万元,实现村集体与村民资产性收益及数字化运营红利双提升。
“志愿红”成为了宏村镇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头戴“小宏帽”的志愿者队伍中,既有党员干部、老街坊,也有热心商户,他们活跃在景区各处提供指路、讲解、帮扶等服务,被游客和村民亲切称为“宏村百事通”。由党员、村民、游客代表组成的投诉处理小分队更是立下“军令状”,明确接到投诉10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到现场、2小时内给答复。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宏村镇正积极构建“智慧宏村”管理体系,整合党建、综治、环保、旅游等数据,布设高清监控和环境传感设备,提升全镇域的精细化管理与应急响应能力。一位多次参与过“板凳议事会”的村民说:“我们提的修渠、管田建议,很快就落实了,感觉自己是主人翁!”
宏村镇将持续迈开“开门教育”的脚步,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议事会、意见箱,还要进一步拓宽线上渠道,把“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用活用好,在更多村组设立“群众说事处”,确保百姓心声“上得来”、干部回应“下得去”。同时持续擦亮“小宏帽”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党员带头、民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将“开门教育”的理念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风文明等全镇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探索出一条覆盖全域、党群同心、成果共享的乡村善治“宏村路径”。(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