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18日电 (吴浩 胡晓洁)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黟县以实际行动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期,黟县抢抓稻油轮作窗口期,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工作,碧阳镇、渔亭镇、柯村镇和宏村镇建设现场一片火热,7500亩高标准农田迎来“焕新”契机。

为实现土壤改良的精准化,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为项目实施区域内的农田进行全面“体检”。此次治理目标明确,项目区域内土壤耕作层有机质不低于20g/kg,养分含量达中值以上,pH值稳定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4.5等以上,水稻亩均可增产20kg-60kg。
建设现场,工作人员选取并采集35份典型土壤样品,针对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中微量元素等17项关键指标展开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结合项目区内农机化水平、种植模式、种植习惯和施肥方式等因素深入剖析,量身制定“一地一策”精准治理方案。
“检测发现,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达标,还有些区域严重缺磷,而磷肥对水稻根系生长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采取增施有机肥、针对缺磷土壤施用磷肥等措施。目前,现场稻子封行,根系发育良好。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踪作物生长,对比项目实施前后耕地地力变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黄山市高级农艺师、土壤肥料专家叶长林介绍。
近年来,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统筹各方力量,通过施治”多元举措确保地块“精确,并将现场指导与治后跟踪相结合,保障治理成效实实在在。下一步,黟县将持续加大投入,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扩大改良范围,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让更多农田变身“高产田”“致富田”,书写农业发展的黟县答卷。(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