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5月31日电(记者 张强)安徽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端午纪念谁、有那些特色端午民俗……对此,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一一给予了解答。

端午佳节,在长江与淮河穿境而过的安徽省,一场跨越地理分界线的文化对话悄然上演。皖南水乡飘起咸香板栗粽的炊烟,皖北平原的麦芽糖甜粽正被系上五彩丝线。这个横跨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将两种端午传统编织成生动的文化图景。
王贤友说,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处,平原、丘陵、山地多样地貌并存,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滋养出迥异的自然环境,为多元民俗奠定了地理基础。历史上,中原、荆楚、吴越等文化圈在此碰撞,孕育出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等“五大文化圈”,节庆活动也呈现出独特的“双版本”现象。

王贤友举例说到,安徽省内多数地区纪念屈原,而在伍子胥故里亳州利辛、“过昭关”故事发生地马鞍山含山及受江浙影响的皖南部分地区,当地仍以多种形式纪念伍子胥。
又如赛龙舟习俗,主要分布在水系发达的江淮和皖南地区,尤以泾县桃花潭为代表。皖北地区则举办较少,即因地变通,遂有了“划旱船”“舞龙船”等形式,近年亦有“旱地龙舟”活动。
在端午饮食方面,除传统的粽子、“五黄”、雄黄酒外,各个地区还会食用绿豆糕、花糕、炸糖糕、“端午粑”、苋菜等特色美食,其主要特征就是南方“水系”,以米为食粮;北方“旱地”,以面为食粮。
王贤友指出,这种文化叠合现象印证了“多元一体”。当南北习俗在江淮流域相遇,既保持古老基因,又催生艾草拿铁、龙舟剧本杀等新民俗。从皖北平原到皖南山区,古老端午在安徽展开双翼。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文化较量,唯有兼容并蓄的智慧在粽香中沉淀。(完)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