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旅

【不一样的“溪”引力】入戏“徽”州,大“秀”待客
2025年05月13日 16:14 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叙事正在光影中徐徐展开。

  当270度全息投影将徽商古道的马蹄声“踏”入现实,当韩国游客在剧场出口处因徽州女人的守望故事而驻足沉思,当屯溪老街的霓虹灯牌与徽派马头墙在夜色中交织成“双时空”画卷——

  黄山演艺城的大型史诗文旅演艺《徽秀》,正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串联起文化传承、业态升级与国际传播的多元维度。

演出现场。张雨生 摄

  这场融合科技、艺术与商业智慧的文旅实践,不仅为徽文化注入当代活力,更让黄山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文化叙事与科技融合:

  让历史“活”成可触可感的场景升华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已从“浅层观赏”转向“深度共鸣”。

  黄山文旅以《徽秀》为支点,通过技术赋能将千年徽州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场景,既回应了游客对文化叙事“鲜活感”的期待,也为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开辟新路径。

  “观众不是来看故事的,而是来‘经历’故事的。”黄山演艺城市场营销总监用这句话点出演出的核心理念。

  作为全国首个采用全息LED冰屏技术的文旅演艺,《徽秀》以五大篇章重构徽州千年历史:数控机械系统精准操控数吨重的徽派建筑构件升降位移,定制水雾系统与灯光编程复现“四季烟雨”,洪水车台装置模拟江河奔涌之势。

  演出过程中,近百名演员在声光电交织的舞台上穿梭,将徽商古道、徽班进京等历史片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

  技术的介入并未削弱文化厚度,反而让抽象符号具象化。韩国游客李一顺在观演后感慨:“马蹄声仿佛从耳边掠过,戏台上的水袖差点扫到我的脸。”这种沉浸感源自精密的技术协作——单场演出需联动操控200余组特种设备,精确度达毫秒级。

  技术团队透露,为还原“轩辕”的华彩乐章,剧组研发出可承载京剧武生高空翻跃的特种威亚系统;而“徽州女人”篇章中,3D投影与真人表演的虚实交错,让观众模糊了戏内与戏外的界限。

  黄山演艺城副总经理山珊强调:“所有技术创新都服务于文化内核。”当全息投影将黄山松的虬枝延伸至观众席,当《徽州往事》的徽剧唱腔与立体声场叠合,技术成为传递徽骆驼精神、黄山松品格的载体。

  技术革新并非文化表达的终点,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桥梁。《徽秀》用尖端科技激活徽州文脉的实践表明,唯有以游客的感知需求为导向,在技术应用中坚守文化内核,才能真正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亲”。

  这一探索,为屯溪乃至黄山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沉浸式体验的空间重构:

  从“看戏”到“入戏”的业态升级

  当代游客对文旅产品的需求早已超越“打卡式”消费,他们渴望在互动中建立与文化的深层连接。

  去年以来,黄山演艺城以“奇遇徽州”“不夜黄山”双主题街区为载体,通过场景化设计打破“台上台下”的界限,让游客在漫步中与历史对话。这种空间重构,既是对屯溪文旅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体验经济”趋势的精准回应。

  在黄山演艺城,“沉浸式”不仅是演出形式,更是空间运营的核心逻辑。日间,“奇遇徽州”主题街巷里,游客化身千年古徽州画卷中的一员,体验沉浸式互动《奇遇徽州一路有戏》;入夜,“不夜黄山”民国街区的霓虹灯牌下,身穿长衫的NPC(非玩家角色)即兴唱和。

  立足于“日览千年文化,夜游双时空”的模式,景区日均接待量持续攀升。

  业态设计深度融入互动基因。在“奇遇徽州”美食街区,游客品尝毛豆腐时,可能偶遇“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扮演者;在“飞越黄山”5D影院,座椅晃动与扑面的山风让人恍若穿越峡谷。一位国内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NPC递来的‘密信’让我成了剧情推进者,这种参与感比单纯观演更令人难忘。”

  这种体验升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路径。国内游客尤其热衷《招驸马》模仿秀等互动环节:“他们拍视频分享时,会主动查阅徽州科举制度的历史。”山珊介绍。

  当游客在“衙门判案”游戏中感知徽州宗法文化,在“徽秀舞韵”快闪中体验非遗韵律,文化认知便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

演员正在谢幕。张雨生 摄

  “景区通过沉浸式表演形式,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切身领略传统文化精髓。随着入境游市场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慕名前来观演,在光影交织中感受黄山独特的文化魅力。”山珊表示。

  当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文化传播便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

  黄山文旅通过沉浸式业态的设计,将徽州故事转化为可探索、可互动的体验模块,既满足了年轻群体对“社交化文旅”的诉求,也为传统文化IP的年轻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这种创新,正在重塑黄山作为文旅目的地的吸引力。

  文化IP的国际传播:

  从山水黄山到“世界会客厅”的地域升维

  在全球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让地域文化突破语言与地域壁垒,成为国际游客的“通用语言”?

  黄山市以《徽秀》为媒,通过视觉化的全球叙事、场景化的情感共鸣,将徽州精神转化为跨越文化鸿沟的体验符号。这种尝试,既是对入境游市场机遇的把握,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黄山表达。

  据唐嘉亮介绍,作为徽文化立体呈现的创新型载体,大型史诗文旅演艺《徽秀》自推出以来已累计接待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团队超万人次。

  多次为韩国游客安排《徽秀》演出作为旅游环节之后,黄山海外旅行社导游千明勋发现,《徽秀》是韩国游客非常喜欢的文旅演艺产品,他们每次到黄山来很多都会将其纳入行程之中。“随着韩国首尔、釜山直飞黄山的航班开通,越来越多的韩国游客走进黄山,感受徽州文化的魅力和黄山风景的奇绝秀丽。”他说。

  从一场《徽秀》,我们足以窥见安徽文旅入境游的缩影。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入境游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对话。我们要让徽州故事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语言’。”如今,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将安徽列为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目的地。

  这种对话建立在精准的叙事策略上。《徽秀》特邀国际舞美大师高广健担纲设计,将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抽象为极简舞台背景,用全球通行的视觉语言降低文化隔阂。

  演出中“家国情怀”等主题被具象化为商人离别妻儿、戏班北上献艺等个体故事。

  “这场演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既厚重又梦幻,我们全程看得心潮澎湃,好几次感动得几乎落泪。”正如韩国游客所言李明基:“虽然不完全了解历史背景,但演员眼里的泪光让我读懂了徽州人的坚韧。”

来自韩国釜山的游客李一顺和李明基观看演出后与演员合影。张雨生 摄

  配套服务与政策同步优化。作为安徽省入境游的主阵地和缩影,黄山市率先落地多项便利举措: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设立240小时过境免签专区,景区实现英文标识全覆盖,30余项支付便利化措施消除外宾消费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安徽省旅游数据显示,全省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94.8%、124.1%;国内旅游同样表现亮眼,旅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增长7.4%、10.8%。

  可见,如今,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将安徽列为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目的地。

  文化传播的终极价值在于引发情感共振。

  当韩国游客为徽州往事落泪,《徽秀》已超越演艺产品范畴,成为连接黄山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种以体验驱动传播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安徽文旅的国际能见度,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提供了“小而美”的解题思路。

演出现场。张雨生 摄

  未来,亚洲到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屯溪,当《徽秀》的尾声乐章在剧场回荡,观众席中不同肤色的面孔共同起身鼓掌——这一刻,徽州不再只是地理坐标,而成为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

  从技术赋能的文化叙事,到沉浸空间的多维体验,再到国际传播的精准表达,《徽秀》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唯有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代语境中,才能使其真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正如新安江水穿越群山奔流不息,这场始于黄山的沉浸式文化叙事,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张雨生)

  -end-

  编后语:

  屯溪区位于安徽省黄山脚下,地处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座城市不仅是连接古徽州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纽带,更是大自然的馈赠之地,黄山的壮丽与古镇的古朴在这里完美交融。

  作为一个曾经的贸易重镇,屯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尤其是当地独特的徽派建筑、悠久的饮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使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屯风聚水,溪山入画。近年来,黄山市屯溪区因举办多场外事活动而逐渐打响了“国际屯溪”的名号,正在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会客厅”。

  立足徽州文化,展开国际视野,屯溪有着怎样的国际文旅吸引力?中新皖事联合屯溪区委宣传部开设《不一样的“溪”引力》专栏,将走进屯溪区,纵览引入入胜的城市地标以及深入人心的地方民俗。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