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晨雾缭绕的率水河上,德上高速皖赣段率水河大桥的拱形轮廓逐渐清晰。
这座全长227米的上承式拱桥横跨新安江源头,桥身弧线与徽派建筑风格呼应,既避开了水中落墩对生态的破坏,又与皖南山水融为一体。
不远处,凫峰服务区的主体结构已初现雏形,主楼造型如祁门红茶的“一芽一叶”,茶山、步道与品茶区勾勒出一幅“路在景中延,景在路边生”的画卷。

作为长三角文旅资源富集地,安徽近年来以高速公路为纽带,探索出一条“交通线”向“风景线”升级的融合路径。
从绿色工程筑基、场景创新破题到数字技术赋能,安徽交控集团以“交旅融合”为笔,在山水之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以绿为底:山水之间架起“生态廊道”
交通与生态的共生,是一场现代工程与自然法则的对话。
当钢筋水泥的骨架遇上皖南的青山秀水,如何在通达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更映照着一方水土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
交旅融合的底色,从不是简单的道路延伸,而是将生态基因植入每一寸路基,让交通线成为自然与人文的无声叙事者。

在祁门县凫峰镇,德上高速皖赣段的施工正紧锣密鼓推进。率水河大桥的设计方案曾引发多方讨论:如何在架桥通途的同时保护新安江源头生态?最终,上承式拱桥方案脱颖而出。
“仿古拱桥既避免水中落墩,又能与徽州文化相融,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行车观景两不误。”安徽交控集团皖赣项目办现场负责人指着施工图纸解释道。
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建设全程。大榨尖隧道施工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将洞口创面压缩到最小,保留原生植被;合枞高速、无岳高速等项目应用生态排水边沟、废旧材料再生技术,形成可复制的绿色建造模式。
数据显示,安徽交控集团在营高速公路里程达5386公里,其中八车道高速突破500公里,太蕲高速、宁旌高速等6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绿色公路。

这种“一桥一策”的生态实践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凫峰服务区保留原有茶山茶园,铺设采茶步道,未来将举办茶艺表演与展销活动;芜宣改扩建新竹服务区融入皖南竹元素,打造“可停留的生态展厅”。
正如一位工程人员所言:“绿色公路不是简单种树复绿,而是让路与自然对话。”
绿色工程的实践,本质上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化回应。
当一座桥梁的设计优先考虑水源保护,当一条隧道的施工主动避让原生植被,发展的天平便向生态倾斜了一寸。
这条路,既承载着车轮向前的速度,也托举起山水延续的厚度。
未来,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复制绿色经验,让交通网与生态网交织成诗,仍是安徽交旅融合探索的核心命题。
以变为钥:服务区转型“文旅会客厅”
传统认知中,服务区是旅程的“停顿符”,是功能至上的短暂驿站。但在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浪潮下,这一角色正被重新定义。
当服务区从“过路站”升级为“目的地”,它便不再是旅途的配角,而是串联区域资源的枢纽,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激活消费的引擎。这场转型的背后,是对“流量经济”的深度挖掘,更是对“停留价值”的重新评估。
“以前觉得服务区就是加油歇脚,没想到这里能逛非遗、买特产,还能直接去景区!”在G3京台高速呈坎服务区,江苏游客张思思举着刚买的黄山烧饼感慨。
这个全省首个开放式交旅融合服务区,自2024年9月改造完成后便成为网红打卡点:
非遗展示区内,徽墨歙砚与祁门红茶陈列其间;侧门外的无忧园露营地,穹顶帐篷与太空舱住宿“五一”假期早被订满;新建的互通立交将服务区与呈坎古镇的距离缩短至1.5公里,游客比改造前少绕行25公里。
数据印证着变革成效:2025年一季度,呈坎服务区接待旅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30.9%,带动呈坎景区客流增长近50%;服务区便利店的茶叶等农产品销售额不断增长,整体营收达60.31万元。
“我们正在策划暑期研学项目,把服务区变成徽文化体验第一站。”无忧园运营方徽州浪漫红集团大灵山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说。
这种“服务区+目的地”模式正在加速推广。石台牯牛降服务区建设中,计划串联秋浦河诗画长廊;凫峰服务区将开辟品茶专区,实现“停车即品茗”。
交控驿达集团呈坎服务区负责人朱澍坤透露:“改造后国庆期间车流增长60%,大部分是去周边景区的游客。”目前,全省驿达服务区已布局1500余个商业点位,从服务到体验的“交旅融合”日趋丰富。

服务区的蜕变,打破了“交通服务于旅游”的单向逻辑,构建起“交通即旅游”的双向赋能模式。
当游客因一处服务区专程而来,当特产借助服务区走向全国,空间的价值便超越了物理界限。这种变革不仅重塑了人们对交通设施的认知,更催生出“路上经济”的新生态。
从呈坎的蜕变来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交旅融合”的文化样板。未来的服务区,或将演变为微型文旅综合体,成为区域发展的活力细胞。
以智为擎:数字技术编织“皖美路网”
交旅融合的深化,离不开技术对传统交通肌理的重新塑造。
当数据流与车流交汇,当算法与风景共舞,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串联“交通”与“旅游”的隐形纽带。
智慧化升级的终极意义,在于让道路更懂人的需求,让旅程本身成为可感知的风景,让交与旅的边界在数字赋能中逐渐消融。

在安徽交控信息产业公司的监控大厅,“皖美高速大脑”总控平台正实时追踪全省路网动态。5386公里高速公路、500余个摄像头的运行数据不断刷新,气象预警与救援指令通过“部省站三级调度系统”秒级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春运期间,这套系统实现故障车辆精准定位,救援效率显著提升,入选“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服务保障典型案例”。
数字化不仅提升管理效能,更优化用户体验。呈坎服务区新增ETC自助缴费道口,车辆通行效率提高50%;服务区内母婴室、淋浴间等设施通过智能系统监测使用状态;未来计划接入景区预约功能,实现“服务区直通景点门票”。
德上高速皖赣段建设中,智慧监测平台全程监控桥梁结构安全,确保工程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以前觉得高速公路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现在发现它也能‘聪明’又‘贴心’。”经常跑长途的货车司机王师傅在“司机之家”体验免费淋浴后感慨。这种变化背后,是安徽交控集团构建的“设计-施工-运营”全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让路网真正“活”起来。
数字技术为交旅融合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也让“快进慢游”的理念真正落地。当路网有了“大脑”,服务有了“温度”,交通便不再是抵达风景的手段,而是融入体验的本身。

这种变革,既是对效率的追求,更是对“人”的回归——让每一段旅途都成为可期待的遇见,让每一次停留都蕴含可触摸的文化肌理。
在安徽交控以全新高速路与驿达服务区的实践中,我们足以窥见,交旅融合的未来,必将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滋养中,生长出更丰盈的形态。
从率水河畔的生态拱桥到呈坎服务区的非遗市集,从“皖美高速大脑”的智慧中枢到无忧园的星空帐篷,安徽交旅融合的探索始终紧扣一个主题:让交通成为旅行的一部分,让停留本身即是风景。
正如祁门茶山上的采茶步道,既连接着服务区与茶园,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正如德上高速的弧线桥身,既跨越了率水河的碧波,也联通了皖南的文旅资源。
当一条条公路成为山水人文的展示廊道,当一个个服务区升级为区域文旅枢纽,“在路上”便不再是抵达目的地的过程,而是发现美好的开始。
未来,随着更多交旅融合项目的落地,安徽或将为全国提供更多实践样本。这条路,既通向黄山之巅的云海,也通往文旅经济的新蓝海,更通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