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14日电 (杨文逸 华庆庆)2月5日,春节长假刚过,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珠龙派出所民警胡云坤会同镇司法、国土、村部等单位来到珠龙镇广卫村付老汉家中,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开这位七旬老人心里的疙瘩。
原来,大年初五,付老汉因土地分配问题与邻居王先生吵得不可开交,社区民警胡云坤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手机APP“网格化平台”将这一情况上报至珠龙镇矛盾调解中心。大年初八,滁州市南谯区珠龙镇政府就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一同来到付老汉家中上门调解。
近年来,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主动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创造性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矛调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依托“滁州城市大脑”,研发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矛盾信息同步共享、政府部门整体联动、多元化解闭环处置,进一步提升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质效。2024年全区矛盾纠纷排查数、化解率同比上升18.6%、7.2%。
信息共享,矛盾感知更加灵敏
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章广派出所教导员吕建军分管所里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现在,吕建军在镇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时,不再需要跑各个职能部门协调处理,而是通过手机APP“网格化平台”便能实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处置状态和结果。近年来,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大力推进手机APP“网格化平台”应用,全区124名派出所民警人人都是信息员,他们包含在社区网格员、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员等1358名信息采集员之中,民警将线下搜集的矛盾纠纷通过该平台即可进行线上流转,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有力提升了公安机关对矛盾纠纷的感知力。此外,通过对各类线索进行大数据分析,还能够及时发现深层次矛盾,彻底从根源解决矛盾隐患。
“在这个系统里,大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我们发现矛盾隐患的触角更广了。”滁州市南谯区社会综治中心副主任朱靓说。
高效运转,调处质效更加显著
2月16日,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黄泥岗派出所民警张安太接到一起家庭纠纷警情,当天上午张安太就将信息上报至镇矛调中心,下午镇政府就组织公安、妇联、司法所等相关部门上门调解。当事人彭女士感叹:“没想到这么快,也没想到这么多部门都来关心我们家的一件小事。”
这样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得益于滁州市南谯区推行的综治中心建设改革。南谯区以区综治中心为平台,依托网络化和信息化工作手段,建立“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镇街管理指挥室—社区工作站”三级指挥调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协同处置体系,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级分类处置、联合共同处置、重点精准处置”,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此外,为了保证各部门高质量化解矛盾纠纷,南谯区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委综合考核,定期调度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质效。
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乌衣派出所所长丁晓东介绍,以接处警中涉及最多的物业与住户矛盾纠纷为例,以往需要协调住建、城管、街道等多个部门,一圈跑下来,少则也需3、5天。问题一天不解决,双方怨气也在不断积聚,小问题可能酿成大隐患。而现在,民警只需将矛盾纠纷线索输入系统,由矛盾调解中心指令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对接、限期答复解决。民警只需通过可视化的流程办理单中,督促、配合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即可,极大地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这样一来,确确实实能为基层派出所减负,一线民警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基层基础工作中。”丁晓东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目前,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民警共上报非涉警矛盾纠纷1083件,已化解1040条,化解率达96.03%,其他43件正由区综治中心跟盯督办。
多方协作,矛盾预防更加精准
“这样的普法真的是太需要了”“我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你们这么一说,我就想通了”……在化解矛盾时,民众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矛盾纠纷的产生,往往是民众对法与情理解的偏差,把法理和情理说到大家心里去,精准帮助民众把心结解开,就能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副局长朱成说。
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依托110接处警平台和“网格化平台”APP,以人、地为要素,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数据碰撞,对苗头性、倾向性的矛盾隐患提前介入,及时普法、说理,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由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
“一段时间内土地纠纷多了,我们就联合国土、镇村到实地多举办一些普法小课堂;有民众因情感问题报警多了,我们就组织专兼职调解员上门疏堵解困,提前介入,防止小矛盾酿成大问题。”朱成说。
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聘请5名“五老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在警情量高的派出所开展驻点调解,聘请24名司法所工作人员、镇街人民调解员、村干部担任兼职调解员,发挥“四队两员”和“江淮义警”作用,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