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安徽教育

徽州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民众满意的教育
2024年07月26日 17:00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26日电    (金霖 闫艳)2024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通过国家验收的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黄山市徽州区位列其中。近年来,徽州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学生、教师两大教育主体和学校教育主阵地,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措施,全区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更加彰显。

  五育并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徽州区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上持续发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徽州区传承和活化红色历史文化,定期开展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研学”、小练村革命教育基地“红色体悟”、红军步道“徒步远足”、梦之行训练营地“军事拉练”等活动,把红色乡土转化为思政课堂。

  5月28日,安徽省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巡展走进徽州二中,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双减”以来,徽州区结合课后服务开发特色素质教育课程11类,近90%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参加科谱研学、科技创新、程序编程等活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

  7月9日,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第38届“黄山杯”乒乓球比赛在徽州区文峰学校体育馆开幕。来自全省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400余名乒乓球精英共同开启了一场体育竞技与文化交流的盛宴。

  近年来,徽州区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积极举办承办“国球嗨徽州”乒乓国手邀请赛、全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徽州校园足球篮球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该区还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艺术工作坊5个,吸纳17名优秀文艺工作者担任“美育师”,设置剪纸、音乐、彩绘等8大类20余项艺术课程,常态化举办“戏曲进校园”、校园艺术节、“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了“崇文”“耕读”“红色教育”等“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推动非遗文化、高雅艺术等浸润校园。

  在徽州区临河村数字农业基地内,学生们正忙着体验播种和收获的乐趣。近年来,徽州区大力实施“山区孩子快乐成长”提标提质行动,建设“乡村劳动实践基地”3个,把劳动教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开心农场、传统竹编、采茶制茶等特色实践。

  多力联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徽州区持续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该区深化“县管校聘”改革,设置教师“编制池”,根据各校学生数和办学规模动态调整编制岗位。该区还实行城乡教师竞聘上岗机制,打破了教师交流的校际壁垒。

  今年,徽州区教育系统分批次派出校长和骨干教师到江苏省无锡市参加“高端引领人才培养”、“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跟岗实训。近年来,该区积极融入共建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每年遴选骨干教师参加交流研修和联合培训,选派从事教育工作的干部、优秀教师赴广州、无锡等“先发”地区跟班学习,并组织“生本教育”区级轮训,实现培训全覆盖。

  徽州区强化名师培养,成立“名师工作室”9个,带动300余名教师学习研修,辐射全区教师共同成长。该区坚持以比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开展21场“岗位大练兵 教学大比武” ,持续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三基协同,建强学校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徽州区坚持优质均衡目标导向、教学成果结果导向,持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徽州区累计投入1亿余元(人民币,下同)改建扩建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消除大校额、大班额。徽州区加快“互联网+教育”发展,累计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促进教育教学设备更新升级、信息化改造,共新建智慧课堂班级71套,配备教师移动教学终端313个,学生移动学习终端2731个,实现智慧学校、“班班通”全覆盖。同时,徽州区建立完善随迁子女准入制度,畅通随迁儿童入学绿色通道,保证“同城待遇”。徽州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资1800万元建设学生食堂17个,每年下拨200余万元保障2400余名学生享受免费午餐。

  该区积极拓展教育教学渠道,推进区内中学与合肥六中等中学组建强基联盟,采取同步课堂、教师互派等方式合作办学,实现“同教材、同课表、同备课、同考核、同作息、同管理”等“六同”教学。(完)

责任编辑:张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