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歙县
汇古风今韵,融时尚新潮。位于新安江畔的千年徽州古城歙县,积极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该县辖区内的乡村发生焕新蝶变。一座座村落如画一般铺陈在新安山水间,既有徽文化古韵之美,又有新业态时尚之风,沉淀着历史与岁月的痕迹,镌刻着发展与变化的诗篇。
青山环抱,绿水绕行,粉墙黛瓦,悠悠田园。《你好!歙县》将带您走进歙县乡村,感受徽州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美共融。

新安山水多福荫,五月枇杷正满林。每年的5月中旬,是歙县三潭枇杷成熟的季节。
若在此时走进歙县坑口乡,茂盛的枇杷树层层叠叠绵延新安江畔的山头,一束束饱满硕大的枇杷缀弯枝头,琳琅耀眼。金色的果、翠绿的叶共同编织出丰收的喜人画卷,充沛富饶,火热和美是大多初次到访者的心声。
从山下的丰收采摘,从沿路的摆摊叫卖,金黄成为当下三潭的主色调,足以让人畅怀身心。
其中,三潭之第一潭的瀹(yuè)潭村是进入这方画廊秘境的第一处传统古村落,其和美怡然的文明乡风,守一方水土爱一方家乡的村民情怀,依山致富求索奋斗的的集体追求都是这座新时代乡村的气质。5月20日下午,歙县三潭枇杷节即将启幕,以枇杷为媒,向世人展出三潭这方地域的“甜蜜”。
今日,不妨先从瀹潭走起,体悟这三潭枇杷的三重味。
历史悠久的甜蜜味
“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歙县新安江画廊几十里公路旁,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枝繁叶茂,引来了诸多市民和游客采摘、购买新夏这方土地最为珍贵和高品的甜蜜。
与新安江的源远流长的一脉相承,三潭枇杷也不仅仅是自然风景,更是一方人文积淀的地理媒介。
“三潭枇杷”主产于新安江两畔漳潭、绵潭、瀹潭三个自然村群山环绕着三个大而深的水潭而得名。枇杷在三潭的栽培历史已近千年历史悠久,早在宋朝罗愿所撰《新安志》中已有记载。
它们靠山临水,终年云雾盖绕,雨量充沛,冬暖夏凉,为枇杷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正如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物产,三潭枇杷果形圆润,色泽艳丽;皮薄肉厚,柔嫩多汁,细腻化渣,甜酸适度,清香爽口,是当地市民每年必买乃至远销海外的地理标志产品。
20 世纪 60年代,三潭枇杷鲜果曾广销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南昌、武汉及周边地区。此后,歙县三潭枇杷广为流传,在定位为国内五大枇杷产区之一的同时,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也进一步成就了远销海外市场的高光时刻。
如今,百里新安江,万亩枇杷园,三潭枇杷产地集中主要分布在新安江畔的歙县深渡镇、坑口乡、徽城镇3个乡镇11个行政村,果园面积1.5万亩。
越过千年的种植历史,这一方甜蜜味不仅是当地人民致富的“金果果”,更是泽润诸多同乡和国人的钟爱之果。

三潭枇杷。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引人怀念的乡愁味
“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每逢小满时节,新安山水中的潭水里就逐渐热闹起来。
热闹在于乡野之间的鲜活,目之所及的丰收场景,广阔而茂盛,震撼心灵。
金黄的枇杷颗颗圆润饱满,或羞涩地藏在绿叶间,或热情地簇拥在枝头,或安静地躺在果袋内,村民们穿梭于枇杷林间,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如果说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是杏花、春雨、青苔、油纸伞,那么属于歙县三潭人的乡愁便是竹竿、背篓、一颗颗金黄饱满的枇杷、晚归时一个个挑着担子的背影和夕阳下一张张淌着汗水却洋溢喜悦的笑脸。
天还未大亮,瀹潭村的村民便会扛着竹竿,背上竹篓,走进晨雾弥漫的山林间。无论老少妇孺,都会认真和娴熟地采摘枇杷。在取下果网之时,一颗颗硕大的枇杷露出了真容,金黄透亮的枇杷让人垂涎欲滴。
夕阳西下,夏日的山风也会变得愉悦而清爽。因为袋子里装满了大自然的馈赠和丰收的喜悦。人们肩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伴着落日,虽然炎热,脚步却是那般欢快。
如此鲜活的场景也在当下瀹潭的村路上,到处都能见到许多挑篮提钩的果农,沿途村落马路边、渡口处,公路两侧的枇杷市场、摊点随处都是枇杷果,果农的叫卖声也不时在耳边回荡。
瀹潭的村民与漳潭、绵潭相同,他们依靠自然而立足,对于自然的馈赠与挑战,他们照单全收,满是泰然与豁达。隐于新安的山水秘境,这里有着极低的“呼吸成本”和极慢的生活节奏,是舒畅精神的好去处。
而面对一众村民的鲜活生机,更契合了年轻人企盼逃离喧嚣、倾听田园牧歌的心理诉求。
在金黄的三潭世界里,看见村民的乐观和真诚,以大自然的馈赠生存和招待,在感受丰收的乐趣的录取中,找到乡愁的落点与归处,消弭加速生活的忧愁与烦恼。

运输枇杷。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售卖枇杷。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创新传承的人情味
曾经,三潭枇杷以鲜果的优质甜蜜闻名,今天,求索奋进的三潭人在历史与自然的福荫中走来,也不断寻求新的未来与的持久不息的生机。

事实上,坑口乡的三潭地域不仅是枇杷产地,更是毛峰等多种徽州名茶的产区。近年来,瀹潭村村民张开晨将当地枇杷和茶有机结合,在创新沉传承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降血压、美容养颜等多种功效的枇杷茶。

三潭枇杷茶。张雨生 摄
作为坚守枇杷与茶致富的新一代村民,同时也是黄山市立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张开晨深知枇杷是特色主导产业,但存在售卖期短、附加值低等问题。
于此,为延伸枇杷产业链,多年来在外销售茶叶的张开晨回到家乡,把当地的枇杷叶与当地的茶叶、三口柑橘橘皮所制成的陈皮相结合,制成了更具养生功效的枇杷茶。

张开晨荣获“歙县工匠”。 张雨生 摄

三潭枇杷茶获得省级金奖。张雨生 摄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张开晨结合茶叶的相关手艺,去除了枇杷叶中的苦涩味,终于开发出“可口甘甜”的枇杷茶。把枇杷叶变成“黄金叶”是他的初衷,由此和枇杷果是“黄金果”一样,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以前,我们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摘枇杷,卖枇杷,这几年不少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瀹潭的枇杷产业并没有我儿时那样茂盛,如今我做这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也可以选择家乡工作致富,守护我们这一放天地的馈赠。”张开晨说。
过了茶季,当地村民就会将自家的枇杷鲜叶采摘下来,合作社予以收购,让村民们又增加了一条创收渠道。“现在我们卖枇杷叶,一年下来都能挣到一万元左右。”村民孙玉英说道。
枇杷叶全年均可采收,为枇杷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通过“线上+线上”的销售方式,口感清香、带着果味的枇杷茶获得了市场认可。张开晨说,今年年后仅一个月,我们就接到订单500多箱,产值超100万元,今年总产值预计突破500万元。”

新安山水。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纵观三潭枇杷的甜蜜味、乡愁味与人情味,风景之绝胜、史实之镌刻、诗词之赞誉、故土之眷恋、百姓之智慧……借由金黄色的丰收和喜悦,全都融入了这一枚小小的果实之中。
在这个逐热的初夏,何不让我们融入瀹潭的乡愁归处,观一山枇杷、吃一个枇杷、泡一壶枇杷茶,然后细细品味,放下焦虑,来收获不一样的感悟。随着三潭枇杷节的启幕,此处充满人杰地灵、多种滋味的枇杷和村落正迎接八方来客来品尝。
(作者 张雨生)
责任编辑: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