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初夏时,枇杷熟时又逢君。
5月20日,第8届“世界蜜蜂日”暨歙县第16届三潭枇杷文化节在黄山市歙县三潭枇杷核心产区——深渡镇绵潭村开幕。

现场,诸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希冀在年复一年的金黄时刻品味这一口酸甜,从而感受枇杷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时的三潭村落里,沿江街道、民居屋前、小路拐角尽是叫卖枇杷的村民,他们笑脸相迎,与金黄的枇杷相映成趣。一直以来,“三潭枇杷”具有皮薄、肉厚、汁甜的特点,深受市民与游客的喜爱,是歙县的地理标志产品所在。
“三潭枇杷”产于歙县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故名“三潭”,是当地诸多古村落中的翘楚所在。古有戏曲文化的精神富足,今有枇杷味道的乡愁牵系,一样的山水通路,都是三潭兼具自然与人文之美底色的旅游IP。
面对勤劳好客的村民以及远道而来的市民与游客,歙县立足于枇杷文化链接“520”甜蜜与浪漫标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让三潭枇杷的味道更加深入人心。
品味在地乡愁 先苦后甜亦如人生
正值小满,午后,伴随着正烈的骄阳,从歙县城区前往深渡镇绵潭村,一路上曲折而行,如入一方苍翠的山中秘境。
直至新安江边,金黄的枇杷售卖摊错落有致地分列在新安江边与村落边,村民的热情相迎既是以枇杷为生的鲜活,也是当地的淳朴。

村民正在叫卖枇杷。张雨生 摄
“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或许,在很多黄山人的心中,这句针对三潭枇杷的评价渗透了血脉,成为了俗语。

无论游子身在何处,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无论何时,都希望在初夏亲赴其中一潭大快朵颐;又或与亲朋好友远程相寄,以慰藉乡愁与想念。
在新安江边,与村民攀谈得知,虽说今年是枇杷小年,但较之近二年,已然在逐渐向好,而且销售渠道也不用忧愁。对于这些接受自然馈赠的村民而言,希望就在改善之间,年年持稳的价格便是他们“小满即盈”与达观通透的印证。
三潭枇杷的诞生得益于歙县新安江三潭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潭”一带群山环抱,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树和枇杷果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于此所孕育出的三潭枇杷既有壮实圆润、色泽金黄的外光,也有清逸淡然的果香,更有鲜甜带酸的口感,饱满而不失细致。

章凤英正在采摘枇杷。张雨生 摄
随着村民章凤英的带路,我们绕着村中小路,逐渐向上,走出民居后便是漫山翠绿的枇杷树与金黄点缀的枇杷果,“小满枇杷半坡黄”的千古名句成为具象。
攀山而行,走到树下,眼见丰硕的枇杷果,着实让人喜悦。一路上,章凤英介绍道,“我家在村后有五六亩枇杷树,今年大概有五千斤的收成。”
章凤英说,自古以来,绵潭村就盛产枇杷,改革开放以后,受集体经济创富的东风影响,当地在原有枇杷树的基础上,引来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年近六十的老人,在云淡风轻的语言中讲述了这一山金黄与甜蜜的过往,如今这些已是他们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现实注脚。
带着金黄的枇杷下山,回到章凤英家中,他的丈夫汪海仁正在家中打包新摘的枇杷。“现在,我们的售卖基本上不用担心,新安江和绵潭村近年来游客逐渐增多,在家门口就可卖给游客,而且作为特产枇杷,冷链运输直接进驻在村里,要是有消费者线上下单,我们也可以直接寄走。”汪海仁笑着说道。

待摘的三潭枇杷。 张雨生 摄

章凤英正在打包枇杷。张雨生 摄
发现村落气质 四时之力共筑振兴
到访绵潭村,村口街道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空闲时也在聊一些家常与今日的收获。卖枇杷的村民清一色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跟前是一篮篮刚从家里摘出来的枇杷,脸上洋溢着热情和期盼。
如此的场景是眼下三潭不约而同的美好,感染了游客,自然泛起的笑容期待这一份初夏的甜蜜。根据枇杷品质和大小约定的亲民价格,承载了村民对自然馈赠的诚敬,也体现了当地乡里之间的和睦。

新安江沿线村落。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正所谓,“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三潭的漳潭、绵潭和瀹潭均是百转千回之中的深潭。两岸沿山是徽州地区的白墙黛瓦,富饶的枇杷产业和作为通路的新安江,也让这三座村落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绵潭村坐落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曾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获得“中国幸福村”称号,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位于新安江北岸,江南岸有龟山、象山、大小青山,列一道长长的绿色屏风,与村对望,粼粼碧水南向呈弧形绕村流过,与青山相辉映。
如同这座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枇杷是最接地气的水果:当三潭枇杷颜色变得黄澄澄,就是成熟了,选择时,不需要有开盲盒的担心。枇杷是善解人意的,成熟后的枇杷,皮一撕就可以吃,也少了清洗环节,在树下即采即吃,便是最新鲜和最纯正的味道。
有从黄山市区慕名而来的市民说,三潭枇杷只有到村民的手里买才最为正宗。“三潭枇杷的果肉嫩滑,水分足,吃起来是略带酸味的甜才是真实的甜,也就是三潭枇杷最让人难忘的味道。”
“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季结实,夏初成熟。”在众多水果之中,枇杷是最为独特的存在,独备四时之气,经历了四季的风雨岁月,积蓄出酸与甜的交织。而这正是三潭沿线村落的气质所在:与自然共舞,不负自然所赠,守自然而发,在一个季节中奋力。
据介绍,目前歙县枇杷种植面积共有2万亩,核心产区主要集中在新安江沿线的深渡、坑口、徽城三个乡镇,常年产量在5000吨至6000吨,丰年产量8000吨以上。
2019年、2021年,“三潭枇杷”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在2023年首届长三角地区精品枇杷推介会上,获最大枇杷奖、特等奖等荣誉。
当下,歙县的三潭枇杷从“沿路叫卖”到“线上热卖”,依然成“致富金果”。当地村民通过在采摘包装过程采取分级分类措施,推出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适应了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美誉度。
这背后是歙县十几年的努力与耕耘。自2009年起,歙县县委、县政府每年举办三潭枇杷节,旨在利用这一地标产品,扩大歙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力,让歙茶、歙县三核桃、黄山贡菊、徽州臭鳜鱼等跟多的特色农产品出彩出圈。
今天,“三潭枇杷”不仅种植规模超过了2万亩,更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枇杷膏、枇杷干、枇杷茶等二产产品,枇杷采摘游、枇杷文化园研学等三产旅游线路,加强了枇杷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原住民自豪感的同时,更引来了八方游客,在新安山水中,品味传统村落的风韵。

现场展示的优良品种。张雨生 摄
激发文旅融合 节日为媒山水和鸣
淄博的“烧烤淄味”、哈尔滨的“冰雪奇缘”、阿勒泰的“影视之路”……一批城市以各种方式出圈走红,掀起一波接一波城市文旅热。
面对火热的文旅潮流,拥有徽州古城、山水胜景以及传统古村落等旅游资源的歙县,通过创意赋能,不断放大在地文化特性,为文旅出圈和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主题推介。张雨生 摄
本次活动中,歙县还在新安江的大好山水中为24对新人举行“5·20甜蜜告白”集体婚礼。与枇杷果的甜蜜融合,不仅让市民村民、游客共享美景,共品甜蜜。

集体婚礼现场。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新安江书画展。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枇哩杷啦”山野集市。张雨生 摄
与此同时,为提升游客赴三潭枇杷“宴”的游玩性价比,当晚伴随着漫山枇杷熟、遍野果蜜香,“新安江放歌”活动火热开启。眼前耳畔是放纵音乐的悸动,身后是绵延千里、山水和鸣的新安江风光景色,徜徉其间,让人们暂时逃离“人山人海”、告别城市喧嚣。
不仅如此,“你好新安江”书画展、“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掠影展、“枇哩杷啦”山野集市等活动也同步开启,多元化提升了广大游客参与度,更让来访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文化、享受体验,实现绿色山水治愈心灵,三潭枇杷畅快朵颐以及乡土风情寄托思绪。
来自浙江的游客方女士说,“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歙县参加三潭枇杷节了,不仅能吃到最新鲜的枇杷,还能来新安江畔吹吹风。今年的活动又恰逢520,来到这里,集体婚礼、江畔音乐节等活动的氛围很棒,感觉新安江畔的风吹在脸上都是甜的”。
由此可见,借助三潭枇杷节的在地性文化链接、逐渐丰富的旅游业态以及普惠游客的创意实践,歙县正在让三潭枇杷的“流量”转化为“留量”。而这背后,除了天时、地利等因素,更是一座城市的努力、诚意与创意,以及当地苦练内功、精耕细作而来的内容与服务。

新安山水。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身处三潭中的任何一潭村落,金黄的枇杷与和善的笑容是其中统一的风景线。在青山绿水的惠赠下,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能在原汁原味的村落生活中,看得见山水,寻得见乡愁。
向上的村民、向好的生活、向外的风景……小满前后,对于三潭人来说是另一种团圆时刻,也是汇聚共同回忆的时刻。每一颗枇杷不仅是致富的渠道,也是村落里叫卖时的鲜活源头,更是艰苦朴素的实践传承与品味乡愁的的最好所在。
5月20日,三潭枇杷节已经正式开幕,三潭的山水与村落也在这一方甜蜜中“走出深闺为人识”,于此,何不启程,在绿柳成荫的夏天走向鲜活的精神归处。
(作者 张雨生)
责任编辑: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