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6日电 (通讯员 唐莹)“我家以前的露天厕所不卫生,前面是猪圈,后面是厕所,味大苍蝇多,孩子回到家都嫌脏,在镇村工作组的指导下做了改建,改建的新式厕所既卫生又方便。”浍南镇沙湾村村民黄景忠切身感受到了改厕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乡村要振兴,改厕得用心。“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事关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是农村的一大民生工程。农村厕所治理得好,能减少疾病发生,治理农村污染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浍南镇把“厕所革命”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硬任务来抓,采取“政策引导、分类实施、建管结合、整村推进”的办法,持续加大推进力度,有效破解群众“入厕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加快浍南镇社会文明进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厕所虽小,但谁也离不了,它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以前旱厕比较多,与环境不协调,前面楼房“漂漂亮亮”,后面就是独立厕所,露天粪坑。为了改好“小厕所”,浍南镇采取“首厕过关制”,实际适用、建管并重,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引导,严把建设质量关和项目检查验收关。为更好落实该制度,保证改厕质量和效率,今年在裴家村新建了“改厕教学示范点”,定期对施工队进行培训。目前全镇改厕户数达到5000余户,计划在今年年底,建设农村卫生厕所6000座,力争实现家家户户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目标。
厕所系文明,群众是主体。“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厕所文明事关公民素养,也事关国家形象与发展。为了做好改厕工作,镇村两级运用村民大会、镇村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加大对卫生厕所改建政策和益处的宣传力度,帮助群众消除思想顾虑,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通过实施“厕所革命”,村庄的环境卫生逐渐变好了,过去露天的旱厕逐渐消失了,空气、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改厕之后,农户还在院子里栽花、种树,发酵过后的粪液能直接用来浇园、浇花等,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的黑水也能够就地就近地得到资源化利用,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环境变好了,村民文明素养也跟着提升了。改厕不仅解决了群众“入厕难”问题,还转变了群众的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温暖。(完)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