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29日电 (通讯员 王瑶)近日,笔者走进渔亭镇汪村村大米包装车间,一条大米生产线运转流畅,经过灌装、装订等一套操作流程后,成袋的大米便缓缓驶出流水线,工人们将包装完成的大米搬运装车,运送到客户手中。据了解,该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优质水稻生产种植,从产前良种的选配到产中的技术服务,再到稻谷的收割、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们今天包装袋的250袋大米即将发往市开发区,汪村村气候、地理环境优越,出产的大米口感软糯香甜,备受市场青睐,有很多客户已经连续预订多年。”看着生产车间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汪村村书记黄卫果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现在的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农机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为我们村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便利。”现如今,汪村村水稻种植已经实现水稻育秧、种植、收割、包装全链条机械化,水稻种植效率实现大大提升,种植成本也大大降低。
近年来,汪村村打造“两强一增”示范基地,通过“强村公司+合作社”、“强村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筹利用财政衔接资金购买农机,探索“机械强农”“产业富农”的更多可能。汪村村依托生态优势和产业资源,推动黑稻、油菜、鱼荷共养等产业发展,与禾禧农业、太古风华开展社会化订单式合作,通过定面积、定品种、定价格、保质量、保收购,最大化保障企业效益,村集体增收。现如今,汪村村水稻年产量达到42.6万余斤,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达29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28人,脱贫户10人务工,增加务工收入可达12万余元。“两强一增”示范基地颠覆传统的种植方式,也为后期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完)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