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歙县:“大寨花”开红艳艳

2023年11月27日 16:07 来源: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27日电 山路十八弯,一弯接一弯。走进曾被誉为“大寨花”的蜈蚣岭村,映入眼帘的高山梯地茶园层层叠叠,巍峨壮观,犹如千仞天梯直入蓝天,让人震撼不已。

  在海拔800米的蜈蚣岭山巅上的白茶母树保护园内,18棵白茶母树常年云雾缭绕,阳光充足,绝佳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蜈蚣岭白茶叶脉纯白,质优味醇、氨基酸成分高的独特品质。

  如何把生态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蜈蚣岭村两委紧盯农业产业优势,深入基层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干实事,走出了一条“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特色化乡村振兴路子。2010年,村里集中保护白茶母树,建起了白茶苗圃精品园,成立白茶专业合作社,依托母株枝丫插扦育苗,大面积繁育特色白茶,提纯育圃白茶苗近10万株,新发展白茶种植1000余亩。进一步实行茶园“六统一”管理,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引导致富能手建设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制茶厂3家,年产干茶超过10万斤,总产值近2000万元,白茶产业收入已占村民经济总收入的40%,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蜈蚣岭村还是街源片区“只见青山不见田”的典型代表,粮食不够吃是常态,“松脂点灯,辣椒当盐”一度是当地村民贫困生活的写照。

  1968年初冬,蜈蚣岭大队党支部为改变蜈蚣岭贫瘠贫困现状,决定向隔壁的六联大队学习,召开“七天七夜”的“千人大会”,迅速行动,动员群众,自力更生,修梯地、兴水利,决心把荒坡地建成“土不下坡、水不下坞”的梯地。村支部书记方佛先带领党员和干部群众连续奋战14个春秋,投工100多万个,挖凿土石40多万方,建成了高4至7米、长30至976米不等蔚为壮观的石砌梯地茶园1200余亩,彻底改变了原先无法种植粮食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落后面貌。1978年,蜈蚣岭大队粮食总产比1968年增长46倍,茶叶总产和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197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在三版刊发题为《“愚公岭”——记安徽省歙县璜田公社蜈蚣岭大队五年巨变》的长篇报道,“愚公岭上大寨花”一夜成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个地方面貌的改观,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坚持。2010年,蜈蚣岭通村公路正式通车。2012年,蜈蚣岭高山梯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土跑、水跑、石头跑”的“三跑岭”,变成了青山环抱、茶香四溢的美丽乡村,2018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

  如何传承发扬老一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精神文化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蜈蚣岭村具备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景观和优秀的农耕文化,如何将这一资源优势有效利用?蜈蚣岭村党总支全面征求各方意见,提出以蜈蚣岭梯地茶园为核心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以璜田乡蜈蚣岭梯地茶园为代表的安徽歙县梯地茶园系统赫然在榜。

  如今,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焕发出无穷生机,山上的民宿建起来了,茶厂建起来了,研学的孩子们来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家了,原来的大队部成了村游客接待中心,每年超3万游客纷至沓来,这个高山村正越变越年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蜈蚣岭村不断发挥党总支组织功能,组织有号召、干部有职责、党员有行动、群众有参与,通过“选聘结合”、竞争上岗、群众监督,在村庄保洁、饮水管理等“关键小事”方面都显现出了乡村自治的生机活力。同时,还积极打造“枫桥式”无讼服务点,探索乡村治理新形式,深耕“无讼”文化,定期开设法律培训课堂,通过法律顾问现场办公、乡村干部上户遍访、聘请“五老”调解员等措施,下基层、问需求、解难题,将“情”“理”“法”有机结合,今年以来无一例纠纷出村出乡。

  站在蜈蚣岭上,连绵起伏的梯田犹如镌刻在高山上的铿锵诗行,感叹着群众的无穷伟力,感受着现今的乡村发展,这朵盛开在蜈蚣岭上的“大寨花”,正开得红艳艳。(完)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