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生金”。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文旅消费的首选,“与绿水青山赴一场约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被列入很多人的度假计划中。
当然,这不仅让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有了新期待,也给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们带来了就业致富的新契机。
池州市贵池区向来以“绿”为贵,在生态富民的路上稳扎稳打,坚持走了许多年。如今,身处新时代,贵池区更加坚信需要写好生态这篇大文章,让“生态富”的境界变得更高。
产业绿的富“竹”功夫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卖资源”到“卖风景”……近年来,贵池区始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走出了多条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竹代塑”便是贵池生态富民的一次生动实践。
竹子是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池州市贵池区常见经济作物,在塑料替代品目录里,竹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天选之材。但是,早年间,虽然竹资源丰富,但制约因素多,大家守着“金竹林”却端不上“金饭碗”。
“竹”梦路上,固然艰难,但是总有许多人前赴后继,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一个个生态致富的好“竹”意。
比如,三十多年来,依靠丰富的竹资源,从雪糕梗片到烧烤竹签,再到竹吸管、拼接筷……曾经的镇上小企业,已渐渐发展成为一家专业从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销售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
近来,该企业更是抢抓“以竹代塑”机遇,历时4年多时间,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动化智能生产设备并实现批量生产,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远销德国、荷兰、韩国等国家,受到市场一致好评。
鸿叶集团还在当地帮助广大村民开办毛竹初加工厂(破片厂),提供技术支持,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目前,鸿叶集团年加工竹材达10万吨,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三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让人们对贵池的“以竹代塑”有了更多期待。
来自贵池区的实践证明,只有写好转化文章,将“靠山吃山”转化为“靠山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
农田绿的标准订制
中国古代对“富”的理解,更多集中在朴素的“仓廪实”“衣食足”。而当今,人们的财富观与生态观联系愈加紧密,逐步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视野落于方寸之间,谈及物质丰富,粮食当属首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
“贵池区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先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将当地的许多种粮大户组织起来,从规划到建设再到验收,邀请他们来全程参与其中,吸纳他们的有效意见,因地制宜,可以说是一种高标准的‘私人订制’。”贵池区政府农业部门负责人带着由农技专家、施工设计人员、种粮大户等组成的农业团队定期便会到现场开展一次别样的农业“问诊”。
项目现场,彩旗阵阵,大型作业车辆有序穿梭,施工人员用脚步丈量着这每一分沃土,贵池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
“建设之前,我们这里的农田灌溉水渠只有不到1米宽,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淤积,现在经过改造之后,路平了、沟通了,旱能浇、涝能排,让我们种田种得放心、种得安心。以前,大家都觉得种田是负担,现在改造好之后,每亩地可收1500斤粮食,都抢着去承包。”现场的几个种粮大户望着渐渐规整的块块农田,全新现代的农田水利设施,对农田的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贵池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治理面积5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万亩,项目总投资约1.25亿元。
通过实施该项目,农田租金每亩增加200元左右、农田增产10%左右、机械化率提高20%左右、人工成本降低15%左右,大大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和流转率,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贵池区持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为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牢“耕”基。
村庄绿的美丽生活
无论都市或是乡村,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生活都需要“美丽”来装点,享受绿水青山也是一种民生福利。
涓桥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西郊,因古代民谣“涓水河上古石桥,风吹雨打不动摇”而得名。青山绿水间,一幅村居优美、家庭和睦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叶管村便点缀其中。
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清理乱搭乱建,拆除无功能建筑,新增绿化,硬化、黑色化道路,增添公共停车位、村民议事长廊……
自2022年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涓桥镇叶管村积极改善村容村貌、挖掘历史文化、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增强群众获得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村子里以前比较脏乱差,现在变美了。村民的想法就更多了,大约800多人众筹和捐款了几十万,重新将祠堂建了起来,今年年底就能完工。大家过年、办婚礼、搞活动等等,就有场地了。村里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还打算做老年活动中心……以后发展好了,村里还可以做民宿。”管强中老人是本村的一名村民,他在村里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是每天仍然穿着一身红色的志愿者工作服,在村中忙前忙后,乐此不疲。
可见,在贵池区,绿色发展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上的收益,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精神体验上的满足。
整合好“绿”的资源,最大限度让“沉睡”的乡村“资产”活跃起来,贵池区致力于让高品质的“绿”源源不断转化为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富”。
从美丽生态、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绿色成为贵池区发展最动人、最诚可贵的色彩。以绿水青山为底色,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走,贵池区乡村振兴的路子也将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
(作者: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