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3日电(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陈晨 程奥林)“望铜陵学院沈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陈晨、陈自满2位教师和方英等12名大学生志愿者师生永葆为民情怀,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 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绽放芳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生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11月1日,在铜陵学院的校园农交会场,天门镇猕猴桃种植户周权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该校沈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帮助销售猕猴桃的努力。这是一个“巧合”的故事,故事中的他和他们,从素不相识,在乡村振兴路上相识,并在路上一起前行。
故事还要从今年9月说起,在周权种植的50多亩猕猴桃园里,猕猴桃陆续成熟,看着鳞次栉比的果实,短暂的喜悦之后,是对销售的担忧。
猕猴桃果实必须经过明显的后熟过程,软了之后才能吃。青果上市会严重影响猕猴桃的口感,因为猕猴桃果实早期含酸量较高,糖分主要在果实生长过程中后期积累,从而使糖酸比达到合理水平,酸甜适度,口感较佳。早采果实,糖分来不及积累,糖酸比畸形。
为了保证品质,周权一直坚持不早采,要将最好的口感交给消费者。这样却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早采果易于保存,成熟果不易保存。看着即将大量上市的成熟果,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只能烂在园子里了,忧心的他不断寻找销售的途径与方法。当沈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铜心铜德 青春田野”惠农助农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陈晨了解到周权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并希望能够帮助销售猕猴桃。
作为故事另一个主人公的陈自满,他2021年主动报名投身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成为铜陵学院派驻灰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从一个活跃教室的教书匠,站上了田间地头,深入乡里乡亲。
驻村以后,陈自满深刻认识到农产品销售难对农民的影响,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一开始,他主要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渐渐地,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他发现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帮助越来越多有需求的农民。
此时,陈自满萌生了组建一支队伍的想法,于是他就到铜陵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寻求帮助。在该院负责人王丽萍等一众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了铜润乡土教师工作室,聚集了一批立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师生,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农户进行产品宣传、包装设计、营销策划、直播引流、市场调研等活动。经过3年多努力和积累,这支队伍打响了自己的品牌——铜陵学院沈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
在这支队伍里,程奥林是2023年初加入的,作为一名22级税收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先后参加过志愿服务队中的助学、助村项目。他富有责任心,办事认真,迅速在队伍中成长。2023年9月,成为服务队中“铜心铜德 青春田野”惠农助农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负责人。他和项目组小伙伴一共12人成为了这次帮助周权的主力,在指导教师陈自满和陈晨的带领下,帮助周权开拓渠道、布置校园农交会场、策划宣传语、直播宣传、现场售卖。
故事的美好结局总有背后默默奉献的一群人,他们是铜陵学院刘鹏等一众职能机关工作者,他们虽不在被感谢的名单中,但在背后做了很多积极的行动。在了解到铜陵本地猕猴桃和瓜蒌子等种植户丰产后面临销售难题时,他们主动作为,临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校园农交会,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市民前来选购优质农产品。
活动现场,铜陵学院沈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穿着统一的服装,采取直播引流、抽奖促销、地推宣传等方式,积极为消费者介绍农产品,推荐优惠,还为顾客提供打包、送货等服务。也就是在活动现场,发生了故事开头的一幕。周权被学校师生们帮助所感动,送来这份饱含真情感谢信。
这是一个帮助与被帮助的故事,引出了背后一连串关于帮助的故事。无论是认真对待消费者的猕猴桃种植户周权,还是服务乡村的师生志愿者,亦或是主动作为的校园工作者,故事中的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携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截至目前,铜陵学院联合地方乡镇政府已开展10余次校园农交会,组织志愿者500余名参与其中开展创新实践,对接铜陵市郊区太阳村、灰河村,义安区西江村、姚汪村等30余个村,联系铜陵惠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铜陵义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50余家农产品公司,销售葡萄、丰水梨、黄桃、白姜、木耳等40余种农产品,销售金额达350余万元,助力农民增产之后又增收。(完)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