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中新皖间观察】一年茶事好光景 最是祁门“红”“绿”时

2023年10月14日 12:47 来源: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安茶夜露“祁”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0月10日,“金秋夜露起 百年圣茶香”2023祁门安茶夜露节在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举行。

  露茶是祁门安茶制作的特有工序,通过一代又一代制茶人在几百年实践中摸索而出。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时节选择晴天夜晚,期间傍晚时分将白天经过高火提香的安茶平铺在晒簟上,摊于院落中,吸收氧气和甘露,促进安茶后期的转化。

夜晚,制茶人将安茶平铺在晒簟上,进行露茶。包婷婷 摄
夜晚,制茶人将安茶平铺在晒簟上,进行露茶。包婷婷 摄

  安茶夜露原因有二:其一,祁门是御医之乡,古时村民生病了,需要采集甘露做药引,夜露按原来古代御医说法是茶叶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天赐甘露。其二,安茶按照制造工序需要复火、蒸软等工序,高火之后,通过夜露可以降低茶叶火气,保持条形,更便于蒸软包装。

  谈及祁门,红茶名气更盛,安茶则少有人知。或许你并不熟悉安茶,但它颇具传奇,比祁门红茶历史还久,且在两广和东南亚一带盛行,被尊为“圣茶”。

  如此,生长于秀美山川的祁门茶叶,经历过何种沉浮?又该如何书写新茶事?

  一年茶事好光景,最是祁门“红”“绿”时。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叶智成 摄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叶智成 摄

  “红”与“绿”并不简单用来概括祁门的茶业品类,而是对此方水土此方人一直在产业“红”与生态“绿”间寻求共赢,复兴祁门茶文化的表达。如果将此过程比作泡茶品茶,或醇香,或回甘,或生津。细细品尝,祁门茶滋味让人难以忘怀。

“红”了产业

  围炉煮茶闻暖香,且喜人间好时节。

  当日,游客、茶客和村民们在当地安茶市集的不同摊位间品茗交流,现场茶香四溢、欢笑不断,品茶、论茶氛围浓厚。众多茶企同行间交谈的内容也不仅是安茶的制作、营销技艺,还有因茶不断致富的幸福体验。

  傩舞故里、安茶之乡——芦溪乡境内山峦起伏绵延,溪河密布,山间小盆地与狭窄的河谷平原相互交织,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华东最大的“金丝楠木群”。其中,芦溪村、查湾村和奇口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安茶是一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后期半发酵紧压茶,分为初制、精制、陈化等部分。此茶创制于明末清初,取自“安五脏六腑”之意。安茶是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是省级非遗项目,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更是芦溪乡持续擦亮“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名片。

  比如,村民严君凤一家三口都营茶。严君凤负责祁兰香茶产业文旅园(茶旅驿站),丈夫戴海中和儿子戴显灵则分别经营一枝春茶厂和黄山市祁百香茶业有限公司。

  他们一家不仅制得一手好茶,搭建线上商城和线下门店,将产品上线抖音、淘宝等平台。此外,还致力在芦溪打造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集合安茶历史展陈、非遗研学体验、茶园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空间”。

  2022年,戴显灵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约1500人次,各类车友、户外俱乐部20多个,以“农场+基地+农户”方式带动200多农户增收,文旅融合乡村休闲旅游收益近20万元,为安茶产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祁门安茶生产企业共有23家,2022年全县安茶产量达50万斤,综合产值达1.5亿元。农户不仅从事安茶的种植、采摘、生产、销售,还采摘箬叶、编制篾篓……每年增加收入近千万元。安茶产业已成为芦溪乡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祁门县委副书记、县长江成永在致辞中“解码”安茶,他说安茶是一支未来股,新时代的安茶发扬光大,再现当年“楼下喝普洱,楼上喝安茶”的盛况,并享誉东南亚。通过所有茶农的努力,安茶供不应求。当前,安茶产业集聚区正在启动建设,不仅生产安茶,还可收藏安茶,且年代越久的安茶,醇香俞浓、价值越高。

  近年来,祁门县大力发展祁红、电子、文旅、中(医)药康养四大主导产业,扎实推进“三茶”统筹发展,成功举办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祁门对话、祁红采摘节、中国诗茶大会、“开祁门 见黄山”黄山祁门美好生活邀约会等茶事活动,全力以赴把祁门茶叶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全县现有茶园19万亩,拥有各类茶企600余家,茶叶产量7300吨,综合产值5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近7000元,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祁门安茶。祁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祁门安茶。祁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绿”了生态

  安茶,是一口生态香。

  祁门位于世界“黄金产茶带”,森林覆盖率88.64%,地表水水质100%优良,位居全省首位,连续蝉联“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膺中国红茶之乡、中国御医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等。绝佳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祁门茶叶形美味佳、鲜香浓醇的优良品质,已成为“有机茶、健康茶”的代名词。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自然生态造就了祁门茶叶独特的品质,同时孕育着红茶、绿茶、安茶。

  安茶的特别,可能最直观的就是小篓箬叶的包装形式,充满自然和原生,可爱又实用。在后期的转化过程中,箬叶香又会与茶香相互交融。

祁门县芦溪乡风光。施亚磊 摄
祁门县芦溪乡风光。施亚磊 摄

  从此之中,也可窥见安茶制作过程中天然取材的绿色环保理念。

  祁门安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汪升平说,竹篓与粽叶组合包装,自然、环保、通风,有利于储存,竹篓与粽叶是祁门安茶最好的“外衣”。

  此外,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在现场分享中表示,全力支持安茶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打造提供全方面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为安茶的绿色发展赋能。

  放眼全县,茶园绿色有机认证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祁门县一枝春茶厂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信缘家庭农场等企业正在申报中。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祁门全域绿色防控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共发放黄色黏虫板523.62万张,可覆盖茶园13.09万亩,共发放一封信30000份,海报1500余张,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引导茶园绿色防控。全县所有行政村也已将茶园绿色防控纳入村规民约。此外,召开茶园除草机推广现场会,通过现场展示和奖补政策宣讲,加快茶园除草机械推广应用。开展茶叶秋季普查,加强常态化巡查制度,避免除草剂等化学农药进茶园等。

  每位实现绿色防控的农户,都有一张“身份证”——茶园绿色防控卡。茶农凭卡销售鲜叶,茶企见卡收购鲜叶。

  近年来,黄山市聚焦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和新时代中国名茶之都,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机遇下,祁门茶叶不断打好“绿色有机”安全牌,守住了绿色“生命线”。

兴了“祁”味

  百余年来,祁门的发展史,始终浸润着茶香。做好茶文章,实则也是复兴祁门茶文化,丰富祁门茶滋味。

  祁门茶的第一种味道,是曲折绵长的历史文脉。

  与祁门红茶一样,安茶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明末,新安派画家渐江在其晚年给朋友的一封手札里提到“故乡松萝,不贴于脾,至涓滴不敢沾啜,极思六安小篓”,所指就是安茶。

  祁红问世之前,安茶在祁门的产区甚广,销售颇盛。祁红兴起后,安茶产区大为缩小,直至1933年祁门全县共有茶号182家,其中安茶号仅剩47家。后在抗战期间,因运销路线受阻,1937年安茶停止生产。

  1983年,在香港的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寄给安徽省茶叶公司一篓1935年前生产的祁门安茶样品,同时附言殷切希望能恢复安茶生产。受此鼓舞,祁门县开始了恢复安茶生产的过程,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在1992年试制成功,安茶重获新生。进入新世纪后,安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断收获了诸多荣誉。

  活动当日,情景剧“传祁重现 一饮一茶一心安”,通过古今、老少两代人的对话生动再现祁门安茶的传承赓续,耐人回味。

  有茶之处,便亦有道。祁门茶的第二种味道,是从茶事中生养出的坚韧品格。

  无论是祁门红茶还是安茶,无不需要经过高温的洗礼,制茶人也无不需要历经时光的磨砺。祁门人以茶立德、以茶养性,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育了兼容并包的心态、淬炼了谦和内敛的品格。

  就这样,由茶及人,茶文化支撑起祁门人丰沛达观的精神世界。

  茶产业一头连着茶农,一头连着消费者,为百姓谋利、为饮者造福。祁门茶的第三种味道,便是润泽民生的茶叶名片。

村民们在编制茶篓。施亚磊 摄
村民们在编制茶篓。施亚磊 摄

  做出一批市场认可的好茶,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茶企,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茶、消费茶……茶+健康、茶+社交、茶+文旅等不断成为祁门茶名片发力的方向。

  登黄山天下无山,游祁门幸福开门,品安茶万事心安。

  好茶不怕晚,一道好茶需要给它时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祁门茶叶可以走进千家万户、飘香世界各地。

  (作者: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