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中新皖间观察】“皖”里有“粮”,“丰”景“黟”起正好

2023年09月25日 10:38 来源: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山河入半秋,人间正丰收。

  白露已过,秋分将至,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开幕,此时的安徽大地承载着稻熟谷香、遍地金黄,沉淀着瓜果飘香、蟹肥菊黄,演绎着盈车嘉穗、颗粒归仓……

  22日,经过一夜秋雨,黟县丰梧村中远山如黛,云雾缭绕,仿佛几滴水墨,在林间晕染开来。山脚下,沿着金黄的田野,闻着稻香,循着热闹的歌舞声,走进大黟山里见丰收·2023第三届黟县“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溪河畔话振兴”系列丰收节活动主会场,一个个秋收主题的文艺表演轮番登场。庄稼汉变身“运动员”,欢声笑语响彻整片天空;黑玉米、腊八豆腐、石墨茶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非遗项目排列在展位上,村民游客络绎不绝。

大黟山里见丰收·2023第三届黟县“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溪河畔话振兴”系列丰收节活动主会场。叶智成 摄
大黟山里见丰收·2023第三届黟县“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溪河畔话振兴”系列丰收节活动主会场。叶智成 摄

  农,天下之大业也。

  今天,踏着丰收的节拍,让我们去看看安徽的独特“丰”景。

是欢庆,更是祝福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5年,逐渐成为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时光荏苒,丰收节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

  那么今年,丰收节的安徽会场又有哪些亮点呢?

黟县“村运会”之扁担挑南瓜比赛。叶智成 摄
黟县“村运会”之扁担挑南瓜比赛。叶智成 摄

  庆丰收,为丰足的、有奔头的未来,安徽人向来有着独属的雀跃与庆祝。南北虽各有千秋,但皆“丰”味满满,活动或与文化相关,抑或充满着城乡间的紧密互动与融合。在丰收面前,每个人快乐得像个孩童。

  大黟山里见丰收·2023第三届黟县“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溪河畔话振兴”系列丰收节活动中,趣味运动会、拾秋集、丰收风采SHOW、乡村“青铜三项”赛、稻田艺术节、向日葵音乐节等,将丰收氛围无限拉满。

  黟县丰梧村村民姚大喜,今年已80高龄,仍然精神矍铄、步伐稳健,早早地便来到丰收节现场。“我和70多岁的老伴一直坚持种植6亩多的水稻,目前在村里算是较多的,在县里各级干部的帮助下,今年预计能收获近60袋水稻,比往年还要丰收。”姚大喜白须飘飘,身着长袍古装,一遍遍排练着今天将要扮演的“李白挑酒”的剧情动作,兴致盎然,交谈期间时不时露出朴实的微笑。

  黟县“村运会”则将丰收节与农事体验结合起来,把田间地头打造为比赛场地。来自黟县各乡镇的数名“劳动能手”参赛。比赛设置了独轮车竞速、扁担挑南瓜、肩抗巨木、拔河比赛等趣味项目,既有耐力、速度的比拼,也有技巧、敏捷的考验。默契的团队协作与熟练的农耕技艺则是比赛获胜的“秘籍”。

  满身沾满泥巴的陈金莲,来自黟县碧阳镇关麓村,一口气参加了3项比赛,“今年风调雨顺,我们都丰收了,我也是第一次参加村运会,觉得这项比赛很有意思,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我们作为黟县人,也想把这份丰收的喜悦分享给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经过激烈的比拼,满获丰收的陈金莲所在的队伍又增添了比赛的胜利。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黄山市主场活动、“徽文化·大地艺术季”——歙县第四届秋禧节暨安徽省第二届江上流动艺术季启动仪式今日在新安江畔九砂古村举行。当日,“晒·农民初心”“晒·丰之喜乐”“晒·阳光普法”“晒·舌尖美味”“晒·艺之灵动”等五大“晒”事精彩呈现。。

  如果白天不过瘾,还有休宁的夜晚足够让你嗨“啤”。以齐云山脚下作为啤酒文化节主场地,设置啤酒畅饮区、精酿体验区、特色美食区、状元好物创意市集区、徽州美宿展示区、潮玩体验区6大主题区域。江畔放映厅、炉火故事会、草地PUB、鱼灯汉服游、音乐、美酒……皆成丰收的“狂欢”。

  视野移至皖北,则主打一个“实惠”,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把优质特色产品推出去,把更多市场经济意识、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来。比如,在蚌埠,主会场活动是“蚌埠市糯米食品美食节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则将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螃蟹节、花生牛肉文化节暨菊花文化旅游季等分会场活动。

  此外,今年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还将于9月23日在安徽芜湖举办,届时会开展全国农业科技装备成果展、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中华农耕文化展等10项活动。还包括丰收节晚会、金秋消费季、农民艺术周、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10项活动。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品牌推介、农民赛事、农事体验、文化研学等庆丰收活动。

  当然,从南到北,安徽的丰收节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节庆,而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故,对当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还有对劳动精神的赞颂与传承。

喜收获,更喜奋斗

  丰收往往来之不易。

  田地无声,奋斗无声,丰收无声。丰收有着千百种模样,但安徽人奋斗的内核不曾改变。

  比如,黟县的丰梧村坚持以人才兴村、业态活村,带流量、引人气、促和美,昔日的贫困村完成了美丽蝶变。近年来,黟县大力开展“三个乡村”建设行动,“千万工程”启动实施,创新推动乡村运营百村行动、和美乡村精品村建设、村庄品牌“四有”工程等系列工作,类似丰梧村的村子逐渐多了起来,“大黟山”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

  再如,位于皖西地区的六安霍邱县,气候温和,凭借自身温度和光照资源,种植一季稻有余、两季稻不足。对此,当地推广种植再生稻,和普通水稻只能收一茬不同,再生稻可让收过一茬的稻桩再发苗、抽穗,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再比如水稻的“数字田管、智能收割”,玉米的“精准高密种植+科学滴灌田管”,从田间到餐桌的大豆“变形记”,“科技特派团”进村,组织种植观摩会,改造收割机械,培育优质品种,无人机变身“新农具”……如今,安徽的农村早已不是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田地是安徽人的根。曾经,离不开田地的安徽人要靠天吃饭。如今,科技兴农,“汗水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让安徽人的奋斗有了不同的模样。不变的是安徽人始终坚信,勤耕耨、候丰收。

  安徽这片“丰”景里,载满高科技和高效率,也载满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憧憬。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大省是安徽的著名标签。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粮食面积、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四,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六年在1.09亿亩以上,产量保持800亿斤以上,不仅“自给自足”让6000万人端稳饭碗,同时也是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当前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全年粮食预计实现“二十连丰”。

  丰收的美景虽在安徽南北的土地上各有不同,但丰收的意义不约而同。一年年认认真真地劳作,一次次对抗着难料的天气,收获努力付出后心里的那种踏实。

  新一天的奋斗拉开序幕,丰收如期而至。对安徽来说,如此平常,又如此动人。

盛农事,更盛文化

  何为“丰收”?

  据考证,“丰收”一词,从1700多年前的晋朝开始沿用至今。《辞海》对“丰收”作了这样的解释:庄稼生长旺盛、颗粒饱满,尽归仓廪。

  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丰收的到来,不仅是对年景的描绘,更成为一种文化的意象。随着时代变迁,“丰收”的内涵逐渐丰富、具象、厚重。

  其一,是农事概念。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春耕夏长的起点,又是秋收冬藏的终点。

  其二,是节气符号。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半生风雨半生暖。中国农民丰收节被设在秋分之日,既兼顾了南北各地的秋稔节候,又展现了一派“丰昌酬汗水,岁晏酒飘香”的美丽景象。

  其三,是历史标识。中国的丰收节在古代被称为“秋社”,即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意在酬谢富佑恩赐、庆贺丰收。

黟县各乡镇现场推介。叶智成 摄
黟县各乡镇现场推介。叶智成 摄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先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并代代积累传承。

  从生产用具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安徽境内就出现了人类相对固定的居民点,比如含山凌家滩出土发现了石刀、石铲、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

  从农产品看,皖北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等,居民主要以面食为主;皖中盛产大米、茶叶、水果等,水产、家禽、家畜也多;皖南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也适农业耕作。

黟县“丰收拾秧集”村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叶智成 摄
黟县“丰收拾秧集”村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叶智成 摄

  从农事谚语看,有预测农业生产收成的,如“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等;有施肥技术要求的,如“要想多打粮,积肥要经常”等;有珍惜土地的,如“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等……

  自古以来,安徽人便养成了对土地的敬畏,对农业的珍视,拥有了“江淮粮仓”的美名。

  而今天,在安徽,丰收的意蕴,除了朝耕暮耘的田间农事,更多指向了农耕文化的传承、农业价值功能的拓展。

  耕耘不止,奋斗不息。

  丰收的“安徽滋味”并不张扬,但足以绵长至每个寻常的日子。

  “皖”里有“粮”,“丰”景“黟”起正好。

  (作者: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