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6月29日,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黄山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分享了数字科技赋能黄山名录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黄山,中国瑰宝、世界奇观,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桂冠”于一身,是全球首批可持续目的地,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
2014年以来,黄山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紧密合作,连续承办三届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数字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叶建强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黄山这样一处备受世人关注、地形地貌复杂的多重名录遗产地来说,如何利用好数字科技,对黄山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黄山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做法?
黄山数字化建设起步早,21世纪初,黄山就与九寨沟等名录遗产地一起,被纳入我国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数字景区示范工程,率先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拉开了中国名录遗产地数字化建设的序幕。在30多年探索实践中,黄山先后编制四轮《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构建名录遗产地数字化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已建成“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五大体系”的总体构架。“一个中心”即黄山风景区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它是整个景区数字化系统管理、运行维护、指挥调度的中枢。“三大平台”即信息网络、数据库和空间数字技术平台,它们与多媒体技术平台共同为数字黄山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五大体系”是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安全防范和持续发展体系,形成了“保护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消费网络化、体验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的保护管理新模式。
当前,黄山正加快构建“一核心、一库、一网、三平台”的数智化新格局,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核心”,是指健全“数据治理核心”,打破“数据孤岛”,形成统一的数字黄山数据资源池,实现游客、资源本底等基础数据“一池”治用。“一库”,是指建设“黄山自然与人文因子环境监测数据库”,汇聚名录遗产地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生物资源等,提升智能化资源保护能力。“一网”,是指建设基于三维GIS地图的全域感知网络和综合设备可视化监测平台,接入所有感知设备获取的数据,形成“名录遗产地保护管理生命线”。“三平台”,是指建设侧重游客端的“迎客松欢迎您游客服务平台”、侧重管理端的“景区大数据指挥中心平台”、侧重执行端的“迎客松掌上指挥调度平台”,实现游客、管理者和相关利益关联方信息数据的系统集成和实时交互。

数字技术赋能黄山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经验?
叶建强说,实践证明,加强名录遗产保护传承,需要抓好数字化建设;提高名录遗产管理服务水平,需要抓好数字化建设;树立名录遗产品牌形象,更需要抓好数字化建设。
叶建强说,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黄山数字化建设全过程。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中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如针对人口规模巨大基本国情下的法定节假日名录遗产地拥堵问题,黄山基于联合国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黄山观测站13年来数字沉淀和监测结果,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面积测算法、实践论证法科学测算,综合考虑景区气候、环境容量等因素,在国内名录遗产地中率先主动将日最大承载量从5万人调减至4万人,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生态保护、接待能力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将游客承载量控制在3万人,并明确莲花峰、西海大峡谷等重要节点的瞬时承载量、日最大承载量,从实践效果看,此举有效减轻了黄山生态保护和秩序管理压力。
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提升名录遗产保护管理质效。坚持将数据指标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黄山保护管理的关键要素。如黄山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黄山世界遗产监测信息系统”,与南京大学联合建立教育部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建“监测—分析评估—反馈”的长效监测机制,每年向相关国际组织监测上报180多项指标数据,科学掌握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持续增强遗产保护能力。同时以该系统为依托,在全球世界遗产地中率先开展了名录遗产协同管理探索,积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和交流。
叶建强表示,黄山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愿以名录遗产黄山对话会为平台,虚心学习业内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与全球其他名录遗产地开展交流互鉴,共同将名录遗产这一人类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作者:刘浩 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