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一夜鱼龙舞,徽州春更深。
今晚,歙县2023“千年神韵·大鱼徽州”鱼灯文化节暨鱼灯制作技艺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将在徽州府衙绚烂开场。届时,活动现场将对鱼灯短视频、文创设计、制作技艺等进行了授牌颁奖,对文创产品、数字产品等开发进行签约;同时,还会创意发布徽州鱼灯主题IP形象。
想必夜幕降临,徽州古城将是千盏鱼灯不夜天,万家灯火笑声传。
今年新春,热门游戏《原神》新春短片《鱼灯》火爆全网,“游子千里,灯燃家在”的故事唤起了无数人对乡愁的期许。歙县的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双向加持下,“火”出圈、“热”出网,鱼灯已然成为歙县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签。
千年弦歌不断,非遗从“活”到“火”
歙县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1986年,歙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在22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着灿若星辰的文化宝藏,歙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0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4项。
古城与非遗怎样融合,徽文化如何实现活化?徽州古城如何在旅游同质化中“另辟蹊径”,“破层出圈”?
一座古城想要走出更广阔的未来,也许还得从历史文化这个“根”上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核心密码”。
2020年6月,安徽省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正式开市,“赏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学非遗、买非遗”助力夜经济。徽墨歙砚、徽州三雕、徽州小吃等非遗技艺在夜市上大放异彩,通过集中展示徽味之美、徽匠之巧、徽艺之雅,让游客和市民们看到了夜市的另一种表达,体会到一个熠熠生辉的古城。
无市不活。
每周六的古城夜色,成了最热闹的人间烟火。按照不同节点,不同时令,非遗夜市也不断优化和完善夜市内容。有时,你可以看到徽墨歙砚大展;有时,那是一场徽菜“饕餮盛宴”;有时,你能饱览徽州民俗表演,徽城镇问政“斩尾龙”、雄村镇义成“跳钟馗”,祈祷着一年风调雨顺,祝福着百姓平安顺遂。徽式烧饼、苞芦粿、毛豆腐、臭豆腐更是让游人们大快朵颐,不胜畅快。
徽州古城的夜,不再单调沉闷。商家们深知“流量密码”,一手深耕非遗产品线下销售,一手在直播间“现场直播”,开启云售卖、云消费,“旅游+非遗”正成为点燃徽州古城消费升级的“引擎”。
千年建筑保护,规矩破“旧”立“新”
徽州古城,是徽文化建筑形态展示的集大成者,是徽文化的固态呈现和精华所在,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古城、善待古城、善用古城,是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徽州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面积24.7公顷,核心区11.35公顷。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等历史遗存众多,现有3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条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和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012年修复完成的徽州府衙荣获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2016年,《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这也是黄山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随后,歙县相继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范围内相关审批事项规程》和《歙县徽州古城店面招牌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歙县徽州古城养犬管理暂行办法》、《歙县徽州古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收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随着保护进城的推进,古城的城市功能也得到了优化,众多机关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古城空间更加灵动、更为活泛,在休养生息中实现另一种历史的书写。
如果说这是一场古城的“变身”,那么它的底气,来自于时代发展的使然与必然,更是思维逻辑的跃升。
保护不是终极目的,利用才能生命长青。以古城为基点,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拓展,真正让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成文化产业的高度。
依托徽州古城而“诞生”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展示馆、美术馆,通过研学沙龙、书画交流、文化论坛、社会实践等方式,持续加大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力度。同时,在“城门征春联、评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挂春联”、徽州古城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中,广大市民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赞许,又使爱护古城、保护古城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夯实与提升。
千年文脉传承,古城“老”也不“老”
多年来,馆舍面积只有1400平方米的歙县博物馆,“默默无闻”地保管着114件国家一级文物,196件二级文物,1438件三级文物。然而,因为保管条件有限,众多珍贵文物无法得到全面展示与综合保护。
翟院深《雪山归猎图》、新安画派程邃精品册页、查士标行书大堂、陈嘉言《梅花白头轴》、黄宾虹山水画等书画珍品只能“暗自神伤”;两批窖藏元代瓷器珍品虽闻名遐迩,但却无缘“露面”;作为徽墨之都、歙砚之乡,唐代凤形歙砚、汪廷讷铭文歙砚等砚中精品也只能“束之高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7年3月,启动征迁;2021年9月,正式开馆;历经五年,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横空出世”,遂了一代徽州人的“念兹在兹”。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三大地方显学”,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西藏博物馆于开馆仪式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虽是史海一瞬,却是新的篇章,“敦煌飞天”在“山水人文”的徽州同“布达拉宫”实现“三向奔赴”,奠定了业界的“江湖地位”。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形已具神何在?“老物件”变如何完成“新表达”?也许,在“博物馆奇妙夜”里可以找到答案。
今年,徽州历史博物馆努力修复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生态,坚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保护传承,创新推出“博物馆奇妙夜”和“非遗技艺进博物馆”系列活动,依托博物馆文物和场地优势,将徽州千年历史文化融入特色游戏活动中,令游客耳目一新、让市民大饱眼福。
据悉,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常态化举办“夜场”的博物馆。如今,博物馆内,穿古越今,游人如织,甚是火爆。
千年古城新生,艺术有“你”有“我”
守正创新,顺势而为。
对徽州古城而言,实现量变到质变,除了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或许更需要等待一个历史性的“风口”。
2022年元旦,在黄山市委政府指导下,在市文旅部门支持下,歙县下定决心、高位推动,取消进城门票。
文化生“金”,艺术赋能。今年初,歙县创新推出“徽文化·大地艺术季”,活动启动以来,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较疫情前的2019年迅猛增长,综合旅游质效和后续影响持续“升温”。特别是春节黄金周,“赏民俗、过大年”活动“乐翻”全县。
今年春季旅游,歙县以“徽文化·大地艺术季”统揽全局、辐射各方,固化了油菜花节、非遗夜市、民俗文化节、 “博物馆奇妙夜”等系列活动,歙县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节节攀升。
今年2月,黄山市研学旅游大会在歙县召开,歙县整合推出《探寻徽州府衙》《缅怀陶行知》《发现渔梁秘密》《园林设计》《古建测绘》《新安江生态》《徽州民歌》《鱼灯渔趣》等数十门精品研学课程。其中,“徽州古城精品研学课程”位列“港澳青少年内地有学推荐产品”名单榜首,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围的游学推荐产品。
据悉,歙县将进一步创新徽墨歙砚传统研学资源展现形式,深入挖掘延伸鱼灯制作、新安医学等非遗技艺,优化研学课程、扩大研学市场。
守护古城历史文脉,重塑古城旅游品位。
全面梳理和解码“徽文化”元素,把握歙县地域文化内涵特质,转化利用核心文化基因,真正让古城在保护与修复中“活”起来、“火”起来。古街古巷、青砖老房、徽派盆景,风俗风物、传说掌故、小吃美食,都是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金钥匙”,都会成为歙县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签。
每座古城都承载了历史记忆, 保留了城市记忆,释放着文化张力。
徽州古城从“不变”到“变”,变的是对古城发展走向的自知,变的是律动与朝气;不变的是古城的持重雅致,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一切的“变”只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古城业态、留住市井烟火,让歙县这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焕发出新魅力、充盈着生命力,点亮徽州,照耀徽州。
作者:吴炯 万戈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