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皖美十道徽味】包公鱼:“清官偶像”包青天的最爱,了解一下!

2023年01月18日 15:35 来源: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味佳肴。安徽物产丰饶,长江、淮河穿省而过,将安徽大地划出了“三等份”:皖南、皖中、皖北。皖南美食色、香、味俱佳,形成了徽府菜系;皖北地广平坦接连鲁豫,形成了靠近中原菜系的烩、炖、蒸、煮等特色。而地处江淮之间的皖中,得南北之长,融汇于一炉,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合肥菜。

  新春佳节,在外忙碌一年的游子们,跨越山海,回归家乡,与亲人相伴,与美食相聚。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和中新网安徽客户端陆续推出【皖美十道徽味 中新皖事陪你过新年】专栏,带您品尝江淮名肴,品味名肴背后的故事。

  包拯,中国古代让我们最熟悉的官吏,北宋最强“监察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老百姓称其为“包青天”,是当之无愧的顶流IP。

  我们对包拯的认识,大多源于戏剧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大家的心目中,包拯的形象是:黑面月牙,刚正不阿。三口大铡刀、南侠展昭、师爷公孙策、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皆是包大人的标配。包大人的一生好像都奋战在“断案”第一线,为民伸冤,除此之外就是做“谏官”,“怼皇帝”“怼权贵”“怼同僚”……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包拯像 叶智成 摄

  然而,在包大人无数高光之外,有一道包府家菜显得低调质朴,但又必不可少,叫做“包公鱼”。这道菜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可以成为包青天的最爱呢?今天,让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铁面无私:铁面鱼与无丝藕,绝配!

  包拯在合肥(古称庐州)出生,在此读书、成长,出仕后曾回家乡任职,逝后归葬于此。合肥孕育了包公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包公文化,环城公园南侧的包公文化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包公文化园内有包孝肃公祠、包孝肃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等景点,悠久的历史文化、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参天古木、依依垂柳的衬托下成为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

清风阁  叶智成 摄

  “包公鱼”这道菜原名“红稣包河鲫鱼”,为合肥市传统冷菜。相传包拯在世时,为官清廉、生活居简,平时饮食也十分简单。这道鲫鱼便是包府家菜里的常客。包拯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道菜命名为“包公鱼”。

  “包公鱼”食材简单,主要取材包河中的黑背鲫鱼和莲藕。包河是合肥市“包公祠”一带的护城河,“包公祠”则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包河里的鲫鱼脊背漆黑,容易让人联想到包拯,被称为“铁面鱼”。包河里的莲藕为七孔红花藕,鲜嫩而且断之无丝,被称为“无丝藕”。两者合而为一即是“铁面无私”,凸显包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甘甜的莲藕铺底,首选肥美的鲫鱼,细盐腌之,黄酒去腥,冰糖提鲜,用荷叶封口扎紧,上灶小心控制火候,制成凉置之后,一道骨酥肉烂、胶质浓郁的“包公鱼”就此亮相。

  一道简单的“包公鱼”,只是包大人廉洁简朴的小小缩影。任职端州知府三年,前任皆趁贡敛砚,谄媚权贵,而包大人却“不持一砚归”;面对宋仁宗恩赐庐州城,包大人却坚持“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留给子孙,因为河产不比田产,分不开,卖不掉,穷不着,也富不了。

包公鱼  网络图

  纵观一生,包拯给家族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家训了。但包拯的家训也和他的为人一样,不啰嗦,不抒情,短短三十七个字,但字字掷地有声,颇像法律条文。他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是说,后代子孙做官的,如有贪赃枉法的,不得入列本族;死了以后,也不能进祖坟。在传统中国,不能进祖坟,是很大的耻辱。“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子孙。下面签字时,包拯又补充道:“希望包珙把这段话刻在石块上,并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以告诫后代子孙。”

赵朴初书《包拯家训》  叶智成 摄

  包公的家训以及廉政思想形成的家风一直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人,包公第36代后裔包训安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位,他不仅严于律己,随口而出包公家规家训,还辞职成立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专职服务”发扬包公文化和包公精神。

包公第三十六代后裔包训安书法  包训安供图

尽孝尽忠:你到底吃了几条鱼?

  在戏剧影视作品中,包拯早年丧母,家境贫寒,是嫂嫂把他养大的。包拯把嫂嫂当母亲来孝敬,称其为嫂娘。

  包拯前往外地赴任前一天,嫂娘特意为其做了条红烧鱼。包拯要与嫂娘及侄子同吃,嫂娘没有答应。包拯只是吃掉一面鱼肚皮,想把剩下的留给侄子吃。晚饭时嫂娘却把剩下的鱼又端给包拯,包拯只好把鱼翻个身将其吃完。

包孝肃公祠:包拯历史文化长廊外的竹林  叶智成 摄

  第二天临行之际,嫂娘问包拯:“昨天中午和晚上的两条鱼哪一条好吃?”包拯很是疑惑,明明昨天只吃了一条鱼,答道:“昨天我吃的是一条鱼,嫂娘做的味道很鲜。”

  突然,嫂娘厉声喝道:“昨天明明给你吃了两条鱼,中午晚上各一条,你怎说只吃了一条呢?”包拯不忍心嫂娘动怒,忙赔礼说:“是我记错了,昨天嫂娘给我吃了两条鱼,都很好吃。”

包孝肃公祠内的廉泉井  叶智成 摄

  嫂娘听了,心知包拯孝顺,不忍心惹自己生气,但还是一脸严肃地对包拯说:“昨天我确实只给你吃了一条鱼,但我一说‘俩’,你就不敢坚持说‘一’了。你今后为官,如果只看人脸色便歪曲事实,不敢坚守正义,势必会沦为昏官赃官,切不可为。”

  包拯听完这一番话,感慨良多,方知嫂娘用心良苦。

  虽然现实中,包拯不曾有过为他做鱼的嫂娘,但历史中的包拯坚持孝以治家,孝国以忠。他本可早日步入仕途,但因父母年迈,且不愿随其远离故土,故为尽孝两辞官职,待双亲去世后又墓旁守孝,前后共计十年,此等孝亲之举深得朝野好评。

包拯孝亲图  叶智成 摄

  千年以后,回望包拯,你会发现真正的包大人没有那么黑的皮肤,没有铡过陈世美这个渣男,也不曾拥有过公孙策、展昭这些“好队友”……

  或许你要问,那他还能剩下什么?

  他辞官为尽孝,他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他给宋仁宗写过无数报告、谏过无尽真言;他操心过当时首都的建设,也关心过宋朝的内政外交……

  虽然,这样的包拯少了许多神奇的光环,但并不妨碍世人向他投去最崇敬的目光!(作者 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