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安徽:科技护航,粮食增产底气足

2022年07月13日 08:37 来源:安徽日报

  对口帮扶 科技强农落实处

  7月的江淮大地骄阳似火。 7月6日,记者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见到了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博士。来自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他,正与种粮大户徐淙祥一起查看苗情,指导玉米大豆带状种植田间管理。

  “2011年我被派往太和县对接服务‘淙祥合作社’,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了。总书记的回信给了农业科研工作者莫大的鼓励。 ”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定点帮扶科技特派员乔玉强难掩激动的心情。

  近年来,乔玉强积极发挥“架桥人”的作用,在合作社推广作物所研发的新品种,并结合优良品种筛选和科学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2015年合作社5亩高产展示区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717.66公斤、958.80公斤,创造了周年亩产1676.46公斤的高产,2022年皖垦麦22亩产超过800公斤。合作社年单位面积收益较附近一般农户高了20%以上。

  “合作社的乡亲们学会了很多关键技术。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解决很多难题,一有技术上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乔博士商量对策。 ”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说,开始时,农户对于小麦药剂拌种、控制播量、氮素后移等技术难以接受。乔玉强就开展小面积对比试验。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集成示范,乔玉强每年都会在生产关键期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并组织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现场观摩。

  如今,合作社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200多亩,沟渠路桥井等田间基础设施基本齐备,良种覆盖率100%、农机作业率100%、科技贡献率超75%,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兴农突出贡献奖”和省、市、县科技进步奖。

  10多年来,省农科院坚持科技下乡,人才下沉,先后选派1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16个市开展作物油料、蔬菜果树、畜禽水产、土肥植保、加工农机等领域农业“四新”成果转化,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良”配套 稳产高产底气足

  平均亩产913.18公斤!今年涡阳县楚店镇张林森家庭农场的一块麦田创造了我省小麦单产纪录。这块麦田2019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实测亩产稳定突破800公斤,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高产田。

  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杜世州告诉记者,这就是良种、良法、良肥与良机“四良”配套,开展小麦超高产与优质丰产高效机械化、肥药减施增效等技术集成示范,充分挖掘淮北优质专用小麦高产潜力的成果。

  “我们研制出以有机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培肥技术4套,实现了土壤培肥改良技术的定量化,有效解决了砂姜黑土培肥难、地力提升慢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小麦指导专家组成员、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承富告诉记者,经过40多年的改良治理,“旱、涝、僵、瘠”的砂姜黑土较治理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15%以上,抗旱、抗涝能力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针对我省沿淮淮北地区小麦产业发展中优质小麦供需结构不均衡、科学施肥及规范化播种等关键技术落地难,我们加强技术物化研究。”曹承富介绍,2021年至2022年,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在选用本所自育品种等优质小麦品种基础上,示范自主综合技术成果“沿淮淮北地区优质中强筋小麦丰产高效机械化技术模式”,在涡阳县、太和县和阜阳市颍州区等粮食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小麦种植的优质高产。

  创新服务 种粮路越走越宽

  今年午收,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200亩示范田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689.2公斤,比周边普通农户平均单产提高约20%,平均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这块高产田与一般田块不同的是,从去年秋种开始就有“科技保姆”全程护航。

  曹承富介绍,这块200亩的示范田从种到收,种、药、肥、机械选用什么类型、什么品牌,肥料怎么施,什么时候播种,播种量多少,全程由省农科院作物所专家把控。

  在“科技保姆”全程指导下,这块示范田采取了不同以往的作业方式:播量方面,小麦播种亩用量25斤至30斤,比普通农户用量每亩可节省25元至37.5元,同时优先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成熟时可单收单储,实现优质优价。

  施肥方面,采用高养分含量的新型小麦专用复合肥一次性基施深施技术,既可实现化肥减量又可提高肥效、减少损失。新型肥料施用量45公斤/亩至50公斤/亩,比普通农户施肥每亩可减低5公斤至10公斤的肥料,节省18元至36元,同时还可省去拔节追肥的费用18元至27元,在施肥环节就可以节省近50元。

  采用旋耕施肥播种一体作业,减少机械反复下地作业,仅在整地播种环节就可将成本降低10元左右。

  通过收获时间、机械作业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优化以及粮食全程不落地直接入库,可减损3%左右……

  “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的建立,是以提高技术转化率和技术到位率、切实推进‘两强一增’为主要目标,一次基于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和技术推广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希望通过两年到三年的推广示范,形成从种到收的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让周边更多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看着干、学着干。 ”杜世州充满期待地说。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