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肥西县:延续“古”文脉 推进“新”发展

2022年02月23日 16:35 来源: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2月23日电(通讯员 余柳)肥西县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不断深挖掘文化古韵及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特色相结合,延续“古”文脉,推进“新”发展。

  保护特色地韵。圩堡群是淮军文化、乡俗文化、宗族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融合的集中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凸显江淮地区特色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兼收并蓄的文化韵味,对于研究晚清圩堡建筑具有重要价值。肥西县依托淮军历史文化资源,着重打造淮军圩堡群建设,实现对淮军圩堡的淮军圩堡群串联成片保护,对铭传乡刘铭传故居,柿树岗乡唐五房圩,铭传乡张老圩、张新圩等圩堡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并陆续修复。这些有代表性的淮军圩堡修复后将“串珠成线”,依托肥西古镇、古村、古堡、古墩的“四古”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使文物保护传承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4A级景区“铭传故里”和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刘铭传纪念馆的建成,成为肥西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也为人们零距离了解这位首任台湾巡抚百年前的历史功迹,更详尽地了解大陆与台湾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窗口。

  活化非遗记忆。将现代生活融入非遗技艺,让时尚与传统相结合,让非遗“活”起来。古腔古调的肥西民歌简明洗练,这种语言的艺术全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质朴自然的歌声也慢慢远离了人们的视野。肥西县秉承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近年来经过县乡两级拉网式普查,收集到线索近千条,从中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并为它们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电子档案。三河米饺美食系列、莲湘舞等被列入2018年合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三河羽扇传承人丁政权入选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三河古镇的“二龙盘珠”,自宋朝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闹花船”“河蚌舞”“五童拳”等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如今也时常在舞台上展现魅力,目前,目前,我县已累计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8项,其中,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10项,县级24项,涵盖了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多个种类,均具有极强的本土地域特色。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2018年,成功申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3处,。一方面活化非遗文化,另一方面编纂、出版了一批非遗文化艺术作品,如《肥西民间文学》《肥西民间音乐》《肥西民俗》《肥西非遗》等系列文集,为肥西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理论依据。同时,为更好发展非遗,实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肥西县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非遗进校园活动。

  推进文旅融合。山口村,坐落于“庐阳第一名山”蓬山景区南麓,被誉为紫蓬山南大门。历史可以追溯到400余年前明朝晚期。该村在2018年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之后,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村镇自然风貌,对现有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注重对古树木、古水井、古圩堡、古戏台、古街古巷的保护和修复。自然仿古的材料,忠于山口古村原有的风格,现代的建筑加上了仿古的符号,让这些建筑融入历史。让历史和现实在对比和碰撞之中和谐共存。另外,肥西县以AAAAA级景区三河古镇 “升级”为重点转型发展,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以夜间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三河口项目,丰富旅游业态,规划包含特色美食、精品民宿、文化演艺和非遗展示等要素的水乡古镇文旅特色街区,将特有的民俗古风融入到旅游文化当中,活化隐形民俗文化,形成动态旅游景观,以发展的姿态促进古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完)

编辑:刘鸿鹤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