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皖北皖南文化交融互鉴,“皖北乡村文化振兴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1日 09:33 来源: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11日电(高婕)12月10日,由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和安徽财经大学三农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在安徽省蚌埠市成功举行。来自省内社会科学界的十多位学者就如何实现皖北、皖南文化交融互鉴展开热烈交流讨论,共话推动皖北乡村文化振兴议题。

  此次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一次切实之举。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周祥飞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当前安徽社科界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指出,这次会议主题明确,把握精准,没有乡村富裕就谈不上民族振兴,在乡村富裕进程中不可忽视乡村文化的作用,应抓住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加强针对性研究,提出可行性对策,真正发挥文化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随后,省社科联科普处处长张浩淼介绍了我省社科界目前的学术推广交流、决策咨询等情形。

  论坛主旨发言中,省政府参事、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院长刘伯山率先摆出一组全省及皖北地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化遗产的数字,提出“皖北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他认为,皖北地区应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重视传统村落的梳理与抢救,尤其应重视“文化的下沉”,从皖北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挖掘属于皖北独有特质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应通过制定村级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协会等途径,推动皖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副院长汪雷着重对比了皖北文化与皖南文化的异同。他指出,皖南是雅文化的代表,皖北则是俗文化的体现。相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皖南而言,皖北文化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如战乱文化、水患文化、消费文化、码头文化等,这与其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文化研究,应加强对于皖北文化与皖南文化的比较研究,各显优势,推动皖北振兴进程加速。

  安徽大学社政学院教授、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常务理事沈昕介绍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及给皖北乡村振兴所可能提供机会。她从实际调研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将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秘书长章玉政则基于媒介化社会视野,结合自身沉浸于乡村公共议事群的虚拟民族志经验,讨论了媒介对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可能路径。

  安徽省文化书院史向前、许若齐、程波涛、汤增旭等学者们,分别结合自身经历、学术研究心得,提出了推动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建议,如加强民俗文化研究、重视乡土烟火气息等。

  本次会议还设立了研究生论坛,来自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康世新、王玉等9位同学论文获奖。省社科联副主席周祥飞为获奖代表颁奖。

  本次论坛由怀远县经开区管委会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中心支公司联合承办。

编辑:成展鹏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