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阜阳城市圈 其时已至 其势已成 其兴可待

2021年11月07日 20:13 来源:阜阳新闻网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这与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 “阜阳城市圈与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目标高度一致。阜阳城市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现就如何落实精神,推进工作,实现目标,提出粗浅思考,仅供参考。

  阜阳城市圈建设其时已至

  (一)阜阳城市圈建设,是主体功能安全和文化联通融合的自然驱动

  作为农业主体功能区定位的阜阳,居中靠东、左右逢源,拥有全国1%的人口、1%的耕地、1%的粮食,是种子、粮食等战略物资的基地和淮河生态经济的重要安全保障;坐落于皖北的阜阳隶属于淮河文化和中原文化,语言相和相通,文化同源同根,为阜阳城市圈的文化交流、人才互动、经济融合、信息联通等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向心力和自然驱动力。

  (二)阜阳城市圈建设,是协调区域发展和优化经济布局的战略要求

  近十年来,阜阳市GDP增幅在全国地市级中排名第二位,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四位,正成为全省重要的增长极。但不协调、不充分、不稳固的困境依然突出。全面推进I型大城市建设和阜阳城市圈建设,有利于纾解区域发展困境、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均衡。

  (三)阜阳城市圈建设,是完善城市体系和城镇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

  阜阳周边200公里内没有大城市或都市圈,恰处于大城市围空区。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阜阳城市圈建设,是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城市圈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中原城市群圈层系统结构有序和整体优化。

  (四)阜阳城市圈建设,是转换增长动能和激发结构潜能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于增长动能、经济结构和制度规则全方位转换的改革期,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是结构性潜能驱动增长的龙头牵引。支持阜阳城市圈建设,是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加快推进产业规划布局、激发区域结构经济潜能,实现阜阳中心城市能级突破式跃升、创建阜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必然选择。

  阜阳城市圈建设其势已成

  城市圈,是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市共同组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阜阳城市圈的发展,以及合肥都市圈和阜阳城市圈的“双圈联动”发展,则是《规划纲要》在阜阳的生动体现。

  阜阳作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拥有全国1%的人口、1%的耕地、1%的粮食,却只有不到42%的城市化率,凸显了阜阳四大优势:人多优势、地多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后发优势。若我们再加快制度创新和供给,就会再形成第五大优势:制度优势。五大优势+政策效应,阜阳城市圈建设其势已成。顺其势,按照城市圈建设的发展规律、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从顶层规划阜阳城市圈的发展次序、圈层结构和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阜阳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一)阜阳城市圈的发展次序

  城市圈,有其发展次序。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理论、联动发展和嵌入式发展理论,阜阳城市圈发展应该沿着“造极—建圈—联动—融区”的次序依次推进或协同展开。

  造极,就是打造阜阳市中心城市这个经济增长极。

  建圈,就是构建以阜阳市为中心的圈层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联动,就是形成阜阳城市圈与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

  融区,就是全面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济区。

  (二)阜阳城市圈的圈层结构

  城市圈,有其圈层结构。从整体形成结构来看,城市圈遵循一个“单中心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圈—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演化规律,比如:阜阳城市圈—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演化路径;从内部层级结构来看,城市圈亦有一个“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的空间布局和“波纹效应”。

  从中短期来看,阜阳城市圈主要是“造极”和“建圈”任务。根据武汉城市圈、郑州城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发展经验,我们建议:按照50公里以内、50-100公里、100-200公里来划分圈层,依次把阜阳城市圈划分为“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3个圈层。

  核心圈层:围绕阜阳市中心城市,加快颍州、颍东和颍泉三区,以及城南新区、西湖新区、阜合园区的发展;推进双清湾、高铁新区、岳家湖、泉北现代农业园区等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阜南县改区工作。

  内圈层:阜南、颍上、临泉、太和、界首5县(市)。

  外圈层:亳州一市三县;淮南毛集、凤台、寿县等区域;六安霍邱等部分县市;宿州、蚌埠、淮北等区域;以及河南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漯河部分县市。

  从中长期考虑,阜阳城市圈主要是“联动”和“融区”任务。以阜合园区为载体,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嵌入为模式的阜阳城市圈与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持续强化“三个战略区块链接”,深化与长三角城市战略合作,推进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接合作,高水平建设阜阳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区。

  (三)阜阳城市圈的重点工程

  阜阳城市圈的建设目的就是,通过Ⅰ型大城市建设进一步巩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通过产业价值链攀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最终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据此,我们提出阜阳城市圈建设的“三个一工程”,即:

  1.一个中心大城市,即构建一个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Ⅰ型大城市。

  2.一亿消费大市场,即形成一个内需体系健全的、圈内消费人口1亿以上的消费大市场。

  3.一小时交通大网络,即建设一个1小时通勤圈为主体的立体化的交通大网络。

  阜阳城市圈发展其兴可待

  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其他各城市圈发展历程来看,集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大优势+政策效应,阜阳城市圈其兴可待。阜阳城市圈兴起,是皖北振兴和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结构潜能和内生动力。

  阜阳城市圈建设应主要围绕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两个维度来展开,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皖北四化协同发展先行区”,变四化“串联式”模式为四化“并联式”道路,协同推进四化互动联动发展,发挥协同效应,即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赋能,最终助推阜阳城市圈结构合理化和体系优化。

  (一)阜阳城市圈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圈空间组织是一个由低级至高级、由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演化过程,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有序推进阜阳城市圈空间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1. 实现中心城市能级突破式跃升

  2014年《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至500万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300万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阜阳建设Ⅰ型大城市,首要问题就是完成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通过优化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扩容,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中心城市扩容:一是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推进阜南县改区工作;二是完善双清湾中央商务区功能,重点推进城南新区、高铁新区发展,全面加快西湖新区建设;三是加快颍泉、颍东拓展区建设,加快岳家湖、泉北现代农业园区等主体功能区建设;四是加快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及新型城镇化发展。

  2. 阜阳城市圈层延展

  沿着“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格局,遵循“点—轴”发展模式,由中心向外围的空间布局延展。

  (1)重点推进城镇网络沿交通线布局。

  (2)规划城镇网络沿淮河、沙颍河、泉河等河流布局。

  (二)阜阳城市圈经济结构优化

  1. 加强中心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以Ⅰ型大城市建设为牵动打造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增长极,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加强中心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1)要增强中心城市自身经济实力。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人多优势,就发展医药、医疗、医养等大健康产业;地多优势,就发展种养殖农业,绿色休闲旅游农业,食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种子、肥料、农业生产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等;交通区位优势,就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后发优势,就发展以信息化为依托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追赶型产业。

  (2)要围绕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1小时通勤圈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城市圈;完成阜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城市地铁或轻轨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大力实施阜阳至淮北、沿淮城际、京九客专、南驻阜高铁阜阳段建设。加快推进阜阳至淮滨、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阜阳段建设,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实现城市圈内城镇间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3)要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等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城市圈内各等级城镇在产业、功能上分工合作,形成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格局,最终实现城市圈内经济社会的全面一体化。

  (4)要持续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品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区域商务、科创、医疗、教育、文旅中心,使中心城市成为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等高质量要素集聚的中心。

  2.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发展

  (1)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区、设市,推动五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档升级,形成与中心城市联动发展态势。

  (2)按照分工—集聚的发展模式,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工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板块经济在城镇集聚发展,补强城镇体系重要环节。

  (3)加快内圈层的阜南、颍上、临泉、太和、界首5个县(市)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

  (4)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收集处理、排水管道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17个领域的短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3. 发挥小城镇独特功能

  首先,作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底层的小城镇,要保有一定数量,有条件的逐步发展成为10-20万人口左右的小城镇,为城市圈提供基础性的空间载体。

  其次,充分考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和规模,避免小城镇之间的恶性竞争。

  最后,按照区位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差异,挖掘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分类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产业特色小镇、生态旅游文化小镇、文化特色小镇、科技特色小镇等功能小镇。

  结语

  阜阳城市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以阜阳市Ⅰ型大城市建设引领阜阳城市圈发展,必须遵循五大结合原则,即中心突破和外围拓展相结合、人口数量和城市质量相结合、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相结合、产品分工和产业集聚相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助推阜阳城市圈结构合理化和体系优化。而阜阳城市圈结构合理化和体系优化必须以经济社会高质量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制度空间一体化、产业市场协同化、城市集群同城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合作发展轴带化、利益协调机制化。

编辑:刘浩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