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盛会观察:徽风皖韵展现时代价值

2021年10月31日 16:19 来源:安徽日报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工程……省委报告为未来5年全省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提出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出独特魅力、时代价值,引发与会党代表热议。

  弘扬主旋律筑牢精神文化阵地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阐释高深的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省党代表、蚌埠市公共交通集团107路驾驶员杨苗苗作为全省“举旗帜·送理论”宣讲志愿者,经常走进机关学校、走进街道社区、走进群众中间,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党的理论成果。

  “我在宣讲中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身边交通的发展变化,这样具有真情实感的故事很容易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杨苗苗介绍,如今,蚌埠市开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专线”,车内共享阅读站配备理论宣传册,灯箱广告动态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就能感受党的创新理论。

  我省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2年位居全国榜首,“安徽好人多”已经成为闪耀全国的精神标识。一位位先进典型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答卷,传递出向上向善的满满正能量。省委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广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

  “英模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可亲可学可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省党代表、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张劼先后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认为要发挥英雄模范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示范带动作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主力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皖军”成为全国文化战线一支具有重要影响的生力军。电视剧《黄土高天》、广播剧《小岗新传》等7部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委报告提出,培育更多德艺双馨领军人才,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倾力打造文艺精品上下功夫,深挖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文化基因,创作展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省党代表、蚌埠市剧目创作室副主任徐祭红介绍,她参与创作的舞剧《大禹》和《石榴花开》,连续获得两届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两部舞剧都根植蚌埠历史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更浸润着浓郁的花鼓灯艺术元素。徐祭红建议,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花鼓灯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支持力度,加快传承的步伐、扩大传承的范围、形成传承的氛围,培养一批新时代的领军人才。

  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享誉全国。省委报告提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省党代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晒纸工毛胜利对此感受颇深,几十年来,作为“大国工匠”的他始终忙碌在宣纸传承发展一线。

  “省委报告提出,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大力引进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淮杰出工匠。这对文化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样适用。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党代表,我要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让宣纸制作技艺创新传承,让宣纸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毛胜利说。

  拓展主渠道满足人民文化新期待

  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走乡村、入社区、进厂房,把最新的优秀作品带给基层、献给一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工作者始终坚守的根本方向。 ”省党代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媛说,从 《红梅赞》《青春作伴》到《共产党宣言》,她参与黄梅戏“红色题材三部曲”的演出,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信念。“近年来,我经常参加‘文化进万家’、送‘文化年货’等文化惠民演出,深刻认识到群众对优秀文化的期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我将常态化走进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奉献最好作品。 ”

  乡镇文化站全覆盖,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提高到96%,过去的5年,我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省委报告提出,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十三五’末,实现了全市79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省党代表、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刘国平建议,在政府搭建全民健身平台的同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民健身活动交由体育组织和市场主体承办,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活动,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记者 张理想)

编辑:成展鹏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