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课堂党史味儿浓

2021年10月23日 12:46 来源: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2日电(通讯员曹雷)“今天的课程内容是‘桥梁工程’,提到桥,大家都知道泸定桥,它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但它更为人所熟知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让我们通过视频来回顾这段历史”。

  在安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堂,主讲老师杨智良没有按部就班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讲起,而是和同学们聊起了各式各样的桥,从隋代的赵州桥、近代的泸定桥、到现代的港珠澳大桥,穿插着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高君恺听得津津有味,“原本我以为这门专业课很枯燥,没想到就像听故事一样,很有趣!” 高君恺说。

  让专业课有意思,更要飘起思政味儿,杨智良没少下功夫,“专业课不能讲成思政课,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得把握好一个度。”

  杨智良说的“度”,就是该校大力推动的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学校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打出系列“组合拳”。截至去年年底,该校两千多门课程全部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

  这个“度”用得好,就是一个正向的能量。杨智良发现,看完飞夺泸定桥这段视频,有的同学眼里有了泪花,“感动了他们,就是成功,这就是课程思政的力量!”

  课程思政改革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校教务处处长曹成茂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要把党史国情融入到课程中,不能生拉硬套,要像盐溶于水中,自然而然,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站讲台的本领。

  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农学院教授董召荣把课堂搬到了小麦田,也把党史学习教育搬进了田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么。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千千万万的支前百姓推着独轮车,向前线运送了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

  “我们眼前的麦子,可不仅仅是粮食啊,革命时期是战备物资,和平时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搞乡村振兴,粮食产业更是支柱。同学们,你们学的专业大有前途啊!”

  董召荣不喜欢在课堂上讲“大道理”,他时常带着学生往田里跑,“学生们走到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国情,田间地头就是农业大学最好的课堂。”

  和董召荣一样,很多老师对课程思政改革非常欢迎,“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变。”

  国庆前后,该校大礼堂广场展出了用蚕茧创作的画作,《延安颂》《红梅赞》《渡江战役》……一幅幅蚕茧艺术品和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又饱含深意。这些展品都是由该校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师生使用蚕茧和剪纸工艺创作完成。

  “七月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月又迎来新中国成立72周年,如何用我们的专业所长,致敬伟大的党,为祖国母亲庆生?”指导老师亓妍妍说,她带着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决定用“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蚕桑文化”来展现。

  想法很好,创作的过程却有点曲折,“很少有用蚕茧作画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亓妍妍说。所有过程都需要摸索。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师生们没有一点怨言,两个多月的时间,除了上课,从早到晚,大家都泡在了工作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当代大学生深深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也是一次接地气的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大量历史资料的查阅和学习,作品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 “我们从党史这本生动的‘教材’中找到了开展课程思政最好的‘营养剂’,”亓妍妍说。

编辑:刘浩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